如果沒有盡全力去抵達就放棄,那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呢?最近偶然間翻看了語文課本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其中有幾句話,在你萬分艱難支撐不住的時候,如果拿出來讀,會很有力量。
這篇游記和以前我們學過的游記不太一樣,比如說蘇東坡的《石鐘山記》或者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它雖然也是一篇游記,但是它并沒有去描述多么壯麗的風景,通篇只有一個主題:我沒有盡全力去抵達悔恨至極。
王安石在文章一開篇就說了,褒禪山古時候并不叫褒禪山,而叫華山。唐代貞觀年間,慧褒禪師就住在這里,后來圓寂以后也埋葬在這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他,改了山名叫“褒禪山”。王安石當年來的時候,在附近的洞口不遠處發現了一座石碑,文字已經被時光侵蝕剝落,只能勉強分辨出“花山”字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讀錯了,這座山真正的名字是花山,諧音的錯誤經過了人云亦云最后竟然變成了統一的見解。這一段主要是為了后面的故事以及他所要講的道理做一個深深的鋪墊。也許王安石和他的朋友們那天確實是想要窮盡這座山的奧秘的。山洞分為兩個部分:前洞和后洞。前洞好走,平坦開闊,所以很多人來過,沿路也可以看到很多題記,但是走到后洞,題記就越來越少了,這個后洞,一派幽深,寒氣逼人,據說就算很多喜歡探險的人有很多都沒能走到盡頭。于是王安石和他的四個小伙伴就打著火把走進去,越走越深,前路也越來越困難,但是所見的景象也越來越奇妙,王安石寫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們還想知道這個景象究竟有多么奇妙的時候,就沒有下文了。他只說了一句話:“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你想,走到這里了,火把如果熄滅了,幾個人將完全陷于黑暗之中,走不走得出來都未可知。大家可能被他的話嚇怕了,于是就紛紛跟著他一起退出來。王安石說,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他們那一次走的深度估計比起前面那些探險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走出洞口之后才發現火把并沒有滅,還能繼續燃燒,而且他們的體力也都足夠繼續前進,于是就有人埋怨起剛剛那個主張退出的人。王安石自己也覺得很后悔,因為一念之間的懈怠,而沒能極盡游洞的樂趣。于是王安石發出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感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一字千鈞, 叩問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本心。那個時候根本就不是他人笑不笑話你,而是你,會不會瞧不起你自己。于是王安石又想起了洞口的那塊石碑,花山之名沒有留下來,卻因為后世以訛傳訛,使的真相漸漸模糊于歷史的塵埃里,如果沒有一顆窮盡真相、深思慎取的心,那么,我將泯然眾人矣。他是在講石碑嗎?當然不是,他是在勉勵自己。
這是一片充滿了此行遺憾的游記。記得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如釋重負,終于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陪伴孩子,我計劃著考個會計證出來。于是各種攻略、買書,決定工作之余自學,因為大學選修的是財務管理,也覺得有那么點基礎,各種準備就緒以后,我的確也非常努力,大部分空閑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直到現在我還保存著那時候自學的筆記呢。結果考試的時候一分之差與證書擦肩而過。至今還記得同事那充滿遺憾的眼神:“老時,就差一分。”是的,就差一分!可是我真的盡力了,用力學了,努力做了,也仔細檢查了,真的再也找不出一個錯誤了,證書沒拿到,我沒有遺憾!
自那以后的很多次,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在教育孩子做學問的時候。我都會要求反問自己:真的盡力了嗎?可以沒有遺憾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接受這個結果;如果不是,那么請你再努力一下,沒有一個黑暗不會過去,沒有一個黎明不會到來,挺住,加油!與大家共勉。
文|時東莉(安居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