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標箱、2000多噸,船身吃水3.8米,站上“船四代”張皓的鋼船,感受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的作業效率。張皓說:“從前裝滿一船貨需要七八個小時,現在只用三個多小時,省時又省心。”
省心背后,離不開“95后”技術員劉文斌和團隊的付出。他們將海港先進理念引入內河航運,在港機設備遠控、港口無人駕駛、5G全場景應用等方面取得多項首創成果,建成國內首個內河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與海港不同,內河港口的岸橋在作業過程中需要頻繁移貝,我們研發的動態預停靠技術能確保橋下的無人集卡跟上岸橋節奏,為每次移貝節省1—3分鐘。”劉文斌說,通過融合定位系統和高精地圖技術,港口的無人集卡運行精確度達到了厘米級。
繁忙的港區幾乎看不到人影,操控一切的是港口遠程操控中心的一臺臺電腦。“從堆場到岸邊,幾乎所有環節都靠TOS管理系統自動完成。”電腦屏幕前,1名軌道吊司機同時看管4臺軌道吊,只有在設備報警時才去搭把手。不僅如此,港口自動化系統可為每一艘進港的船自動生成一張電子“船圖”,詳細記錄每個集裝箱的貝、排、層等位置信息,提高裝卸效率。
內河航運的成本是鐵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而京杭運河濟寧段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運河通航里程的25%。同時,瓦日鐵路、新兗鐵路在濟寧與京杭運河交匯,向上聯通晉陜蒙寧西北腹地,向下聯通長江黃金水道及沿線省市,形成以濟寧為軸心的“豐”字形物流大通道。
總長2800多公里,途經7省32個城市,作為省內最長的內河航線,濟寧·萬州航線開通后,每周發船一次,北方的糧食、煤炭、紙漿與南方的氯化銨、鋼材、磷礦石等貨物實現雙向交流。新航線助力山東深度對接西南大市場,連接西部陸海新通道,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前不久,一批鋼管由龍拱港報關出發,經運河、長江抵達上海,無須排隊等待二次報關,于洋山港轉海船直接發往迪拜,成為山東內河水路運輸類海關監管場辦理的首筆業務。“入了海就聯通了世界,路子廣了貿易旺。”濟寧港航龍拱港物資貿易公司業務主管栗友文介紹,2023年12月20日,濟寧港航龍拱港海關監管場投用,讓周邊外貿企業實現在“家門口”直接報關“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