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本報記者馬輝 本報通訊員王政
![]() |
換上藍礦裝,在煤礦井口乘升降罐到達-325米的位置,步行過一段巷道,乘“猴車”到達-650多米的地下,繼續步行,在一盞礦燈的陪伴下,最終到達-680米的采煤工作面,開始長達8小時的工作……這就是濟能發集團陽城煤礦綜采工區副區長潘興喜一天的開始。
說起潘興喜,同事們戲稱他為勞模專業戶,從煤礦勞模到全國勞模,四年間他五次“升級”,捧回八次殊榮;也有人稱他是“采煤大王”,他帶領班組多次創下單班采煤5000噸以上、日產原煤過萬噸的紀錄。礦工兄弟愿意跟著他干,跟他干就意味著更踏實,多掙錢。
猶豫中,老班長的話讓他下定決心
綠軍裝換成了藍礦裝,在深深的礦井下,潘興喜把軍人英勇善戰的品質與濟能發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作風融為一體,他讓軍歌在千尺井下更加嘹亮……
2000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仍在持續,煤礦效益普遍不好。已開采了30年的落陵煤礦,資源幾近枯竭。剛剛從部隊轉業的潘興喜被分配到了這里。
當時受各種條件的制約,井下環境極差,巷道低矮,彌漫著嗆人的火藥味,空氣潮濕,工作強度大,與潘興喜一起來礦的同事看到這樣的環境,悄然離去。
對工作的美好憧憬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讓潘興喜大失所望,連續幾天,他下礦時無精打采,下班之后回到宿舍倒頭就睡,悶悶不樂的。老班長看出了潘興喜的心事,便把他叫到家里,邊喝酒邊拉家常。這次談話看似尋常,但卻徹底打消了潘興喜放棄的念頭,10年前的那次談話,潘興喜現在仍記憶猶新。
老班長說:“我這輩子想當兵沒當上,后來有機會招工進礦當了工人,可我最敬佩的還是當兵的人,他們就像俺們煤礦工人一樣,肯下力、能吃苦、重情義。就拿落陵來說吧,別看礦小,憑著咱苦干實干的勁頭,一樣建成運河大煤礦……”
老班長的話如醍醐灌頂,讓潘興喜茅塞頓開。“怎么能輕言放棄,我現在是一名煤礦工人,更是一名永遠的戰士,別人能行自己為什么不行?”潘興喜下定決心,決不丟軍人的臉,一定要干出個名堂。那一刻,他帶頭跳入齊腰深泥水中
金杯、 銀杯,不如弟兄們的口碑。在陽城煤礦第一次“雙代會”代表選舉時,綜采工區到會38人,潘興喜得了37票,唯一失去的一票是他沒有選自己,這是標準的“全票通過”。
“潘興喜一直跟我干,2004年從落陵煤礦調到運河煤礦,從副班長到大班長,2008年2月份提成副區長。”陽城煤礦調度室主任張立志說,他與潘興喜共事多年,老潘干工作嚴肅認真,工人們對他評價很高。
2004年12月,在運河煤礦一個工作面回撤期間,潘興喜當時擔任大班長。由于工作面涌水量大,一些大型設備陷入淤泥中無法拆卸,班里一些人員出現了畏難情緒。潘興喜帶頭跳入齊腰深的泥水中,摸鏈子、掛葫蘆。在他的帶動下,工友紛紛跳入水中和他一起作業。潘興喜班把原來認為無法拆除的前部機頭減速箱、機頭大架和部分后部溜槽全部回撤出來,為礦里挽回損失100多萬元。
2006年2月,潘興喜被調到陽城煤礦。上班時他向工區的技術人員和老師傅請教,在現場摸索;下了班就借來圖紙和各種書籍來研究、琢磨操作要領,鉆研施工工藝、機械知識。現在的老潘,綜采技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手里握著3個特殊工種崗位證,成了有名的技術大拿。
調到陽城煤礦以來,潘興喜所帶領的班組多次刷新集團公司單班生產的原煤紀錄,多次創下單班采煤5000噸以上、日產原煤過萬噸的紀錄,這個紀錄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至今無人打破。他帶的班職工月工資比其他班多領七八百塊錢。在采煤一線,跟著潘興喜干,就意味著多掙錢,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戰斷層,他20多天吃住在礦上
“興喜,知道我為什么嫁給你嗎?當初選擇你,是因為你是軍人,值得期待,值得信賴;結婚10年,也是你作為一名一線采煤工的10年,你把我對你的期待和信賴化作了驕傲與自豪。”潘興喜的愛人張桂芝在給他一封信中寫到。
“有一次,潘興喜的女兒有病發高燒,他妻子連打了幾次電話催他回去,他都請了假了,最終也沒能回去。”綜采工區區長魯紅軍講,當時新工人多,井下條件復雜,老潘擔心安全上出問題,猶豫再三,還是留了下來。老潘安排工作十分到位,大家都比較放心,井下條件再孬、再復雜,只要有老潘在,職工們都能安心,老潘是工友們的“主心骨”。
目前陽城煤礦1307工作面,位于三條石門西南部。該工作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斷層。經過全礦20多天的艱苦奮戰,惡劣的條件終于有了轉機。
在這20多天里,潘興喜全部心思放在了過斷層上,吃住在礦。5月19日,記者跟隨潘興喜下井,在徒步走向1307工作面的途中,潘興喜兩次接到礦總工程師:“無論如何,一個小時后煤機必須提刀推進”的電話指令。
交接班后,潘興喜對著礦用組合擴音電話喊:“郝代明,郝代明,叫人拉網子,上網子,一個小時后提刀推進!”
當天9時50分,潘興喜與工友們一同在機頭處架棚,撤、支柱子;隨后,到架子里除塵,在架前清浮煤,徒手將掉下來的大塊煤炭搬起放到皮帶溜子上,維修支架扣眼。10時41分,兩個支架之間的頂板異常破碎,一名副班長帶領一名工人正在連網,當頂板突然發現漏煤跡象時,潘興喜連忙喝令所有人員從架前退到架子中間來,他們剛退到架子里,架前的漏煤就堆成了一座小山,而且還有碩大的煤塊不斷地從煤架間掉下來,滾落到他們剛才所在的地方,要不是潘興喜的及時提醒,后果將不堪設想。
10時50分,潘興喜帶領職工開機出煤……記者手記真實潘興喜
2010年7月1日,陽城煤礦,從井上到井下,一段數千米的路程,陰暗而潮濕,呼呼的風從耳旁掠過,潘興喜闊步向前。
潘興喜獲得了全國勞模,在井下,很多工友喜歡稱他“潘勞模”,潘興喜卻說,就是“聯合國的勞模”也得在一線干活。
潘興喜不善言談,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再三思考才能蹦出幾句,說的最多的就是“這是應該的”、“這是份內的事情”、“這沒什么”。然而,當工友有什么技術問題喊到他時,他便一個箭步上前,三下五除二就把問題解決了。
割煤、安裝支架、搬運物料……井下的工作瑣碎而平凡。然而,平凡的工作中蘊藏著偉大,偉大的事業中積滿了平凡。潘興喜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井下一線,用礦燈在黑暗中照亮出最耀眼的光芒。
潘興喜是當代煤炭工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杰出體現在什么地方?可能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從這次采訪中,我想堅持、積極、責任等詞用在他的身上。這些詞應該算是最能描述他性格的關鍵詞。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