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龍華,中共黨員,原義橋煤礦政工科副區級組織干事,也是該礦名副其實的“筆桿子”。今年4月中旬,“三項制度改革”后被分流到該礦后勤服務中心食堂菜班工作。崗位的轉變使他得到了磨礪,使他的閱歷更加豐富。
思想從想不通到想通的轉變
81年出生的帥小伙,原來在機關科室天天面對的是電腦、各級領導,現在每天的工作卻是擇菜、洗菜、切菜、炒菜,天天和這些鍋灶案板打交道,內心有說不出的滋味。由于思想上沒想通,工作時也漫不經心,常常把切菜當成出氣筒,切得粗細不一,影響了飯菜質量。
5月中旬的一天,由于工作人員常常把菜葉、方便袋往下水道里沖,下水道堵塞了,水溢了上來,很多人都看到了,但就是沒人愿意疏通下水道。食堂管理員張進寶看到當時的情況,什么都沒說,而是卷起衣袖,打開下水道的蓋子,用手將下水道的菜葉、方便袋撈了出來。正是這一幕觸動了他。張主任是多年的正科級干部、科室負責人,這次轉崗到相當于大班長的食堂管理員,可干工作還是一如既往,而自己原來只是一名普通的副區級干部,卻這么賭氣想不開,真的不應該。那一刻他看到了差距,思想開始有了波動。“是金子,放到哪里都會發光!”自己現在僅是轉崗,又不是下崗,企業依然給了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空間,何況自己還是一名共產黨員,當前煤炭形勢不好,如果企業不改革,以后可能我們連工資都發不起,這時候更應該替企業分憂解難。
隨著他思想的轉變,干工作的熱情也一天一天的高漲起來。原來一個土豆切好幾分鐘,經過反復練習,現在半分鐘就能完成。通過自己看、師傅們教、反復實踐練習,慢慢的他已經掌握了一些做菜的技巧。
妻子從不理解到理解的轉變
轉崗之初,由于開始上三八制班,有了中夜班,無法按時回家輔導孩子學習,妻子也認為他轉崗是因為原來工作沒干好,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休班,他到菜市場買了些菜,回家做了一道清炒土豆絲、一道香辣肉絲。妻子下班回到家,看到餐桌上的菜,品嘗后問他:“今天的菜這么好吃,是從哪家飯店炒的?”就這么簡短的一句話,卻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一種成就感一下子涌上心頭。飯后,他如實給妻子說了,妻子高興的說:“以后咱家炒菜的活你包了,我們也享受享受天天下飯店的感覺。”
工作從被動應付到主動作為的轉變
食堂自營后,一共不到60人,大多數人都和他一樣,沒有食堂餐飲工作經歷,思想上存在等等、看看的觀望情緒,工作效率可想而知。隨著思想的改變,他主動向食堂管理員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注重加強職工思想教育,在定崗定員上要充分尊重職工個人意愿,試著開展崗位自薦和輪崗活動,讓大家先給自己定個位,然后在不同崗位上輪流鍛煉,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這種做法被領導和職工認可,也極大地提高了同事們為職工服務的熱情;他還提出了注重內部制度化建設和注重規范化操作,并積極協助食堂管理員修訂完善了《義橋煤礦食堂內部管理制度》,食堂原材料循環示意圖、規范操作流程圖、緊急情況處理流程等圖版材料和食堂內頁資料。
在他的帶動下,漸漸地轉崗到食堂的人員思想有了很大轉變,由于他們的努力,食堂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不斷提升,職工滿意度也不斷提高,受到了礦領導和廣大員工的一致好評。集團公司“兩堂一舍工作現場會”在義橋煤礦召開,就是對他們工作最好的評價。
輝煌的人生,并不在于做多么驚天動地的事業,而在于在平凡崗位上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如果每名員工都能像董龍華他們那樣,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平凡的工作,我們的企業、我們的集團就一定會大有希望、大有作為,就一定會戰勝困難、揚帆起航。
(義橋煤礦 何樹敏 李慧芝)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