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起之源
——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轉型發展紀實
2018年7月18日,在鄒西平原廣袤的田野里,一處規劃面積達2000余畝的精密制造產業園項目拉開建設序幕。上午9時,鄒城市委、市政府與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園區奠基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
“爭取利用3至5年時間,完成總投資30億元,總建設面積為80至100萬平方米的特色工業小鎮布局,真正實現落陵盛源的完美轉型,成為濟寧能源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努力將園區打造成鄒城市以工業地產開發為特色的產業基地,濟寧市可復制的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案例,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目標試點園區。”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宏言辭鏗鏘。
——這里是濟寧本土第一家煤礦——落陵煤礦的誕生之地;它以小礦建大礦的鴻鵠之志逐步創建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的龐大身家。因而,它素有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黃埔軍校”的美譽,集團眾多優秀管理骨干從這里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并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業績。
——它作為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規劃的4個園區之一,是非煤產業的主力軍,以機電產業園為核心,控股6家權屬企業,業務涉及多項非煤產業。而由它孕育并凝結的“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厚德致遠”的落陵精神,已經成為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新時代催人奮進的企業文化精髓與閃亮品牌。
——闊步進入新時代,它承載著濟寧國有企業龍頭骨干牽引領航的重任,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思維、戰略性決策中,正以超前的膽識和精準的規劃開疆拓土,著力打造百萬平方米的精密制造產業園區,通過地企聯合的強大動力推進經濟轉型,澆鑄壯大整個集團的產業鏈條,增強后續發展能力。
它就是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一個坐落于鄒城西部工業園區的傳奇企業。
櫛風沐雨,用汗水譜寫創業之歌
1976年初春,當第一車“烏金”從百米地下躍出礦井,濟寧地方煤礦為“零”的歷史宣告結束。由此,濟寧煤炭工業的燎原星火便熊熊燃燒開來。
1970年6月30日,在鄒城市北宿鎮一個叫落陵村的寂靜大洼里,聚集了30多位行政、技術人員,還有100多名復員退伍軍人和剛剛撂下鋤頭的農民。潮濕的泥土堆成的低矮平臺上,拉起了一條鮮紅的橫幅——“落陵煤礦開工典禮”。開工儀式雖然土氣了一些,但創業者澆鑄“里程碑”的信心與決心則勢如破竹,一發而不可收。
勘探顯示,落陵煤礦并不具備得天獨厚的開采條件。礦區地處兗州煤田邊緣,開采煤層平均厚度僅為0.9米,是標準的薄煤層。而且頂板碎、底板軟,加之建礦初期資金緊張,各種設備極其簡陋,礦井的建設存在著先天不足。
火紅的年代,創業的激情,“落陵人”并沒有被接踵而至的困難所嚇倒。為使僅有的600萬元投資用在“刀刃”上,指揮部決定不建宿舍、不設餐廳,干部與職工一起住窩棚、睡地鋪、壘地鍋,蹲在草地上啃窩窩頭、吃大鍋菜。大家猶如負重耕耘的黃牛,胃里裝著粗糙的糧草,背上勒著粗硬的繩索,在礦區艱難掘進,井筒一寸一寸往下延伸。
然而,開礦進度并沒有隨著人們的建設熱情而節節攀升。從1970年6月到1972年底,因為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打井過程中經常發生流沙和地下水滲透的問題。兩年的時間里,打下的三對礦井都先后宣布報廢。
失敗猶如泰山壓頂。彷徨過后,“落陵人”沒有選擇退縮,他們迎難而上,請來專業工程師,系統分析地質條件,選好新井址,隆隆的鉆井聲再次響起,猶如進軍的沖鋒號令人熱血沸騰。1976年初春,伴著遍地的新綠,落陵煤礦終于推出了第一車優質煤。經過一年多的積極籌備,1976年8月,落陵煤礦正式投入生產。
一陣喜悅過后,全礦干部職工立刻冷靜下來。因為各種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不足,缺乏系統的管理經驗,此時的落陵煤礦距離一個標準的現代化礦井還相差很遠。
資金緊缺,仍然是制約礦井建設發展的首要難題。由于當時國家控制基本建設項目,出現資金“斷奶”,通風、運輸、提升、排水四大配套系統工程投入都連連告急。
“勒緊腰帶,自己籌集,堅決打贏礦井升級改造攻堅戰”,這是當時落陵煤礦最響亮的口號,并化為干部職工自覺的行動。于是,一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大會戰轟轟烈烈地打響了。
——軌道會戰。大家小改小革,逐一攻關,把井下7000米的軌道整修改造一新。
——巷道會戰。技術骨干引路,職工獻計獻策,使巷道保持暢通、防塵,瓦斯達到甲級礦井的水平要求。
——設備維護會戰。群策群力,不懂就學,把500多臺套設備按標準擺放維護一新。
——地面會戰。機關與一線人員一起上陣,對整個礦區進行環境凈化、綠化、美化,礦容礦貌煥然一新。
……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個木擦一頓飯,一個支柱一噸炭”,已成為職工們苦中奮進的箴言,深深地滲透到每一個落陵人的血液里,在每一個靈魂深處扎下了根……
十多年后,落陵人靠著當初國家600萬元投資,硬是建起了一個在職職工2000余人的地方中型煤礦,各項指標均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落陵人創造了一個令同行業刮目相看的奇跡!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親臨落陵煤礦視察后感慨地說:“落陵煤礦在生產規模上不是大礦,但在創業精神上值得讓大礦上的人來學習。”
1984年,落陵煤礦新班子調整后,認真總結十多年創業經驗,因時制宜,銳意創新,在礦井建設、現代化管理等方面求精求深,實現了大步快跑,駛入健康快速軌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成為了八、九十年代全國煤炭行業學習的楷模。落陵煤礦先后建成了全國首批“質量標準化礦井”,山東省地方煤礦第一個“現代化礦井”。1988年至1995年間,市政府對落陵煤礦進行了兩輪承包。礦長王彥倫帶領干部職工奮發作為,大干快上,兩輪承包都超額完成計劃,使國家投資該礦的1200萬元增值到1.64億,翻了13倍;上繳利稅過億元,相當于國家投資的8倍多;噸煤成本始終保持全國同類型礦井最低水平,成為年產原煤50萬噸,年創利稅3000多萬元、擁有職工2400余人的濟寧市經濟支柱企業。
時間的腳步一刻不停,輝煌的八、九十年代就要成為歷史。這時的濟寧市因為煤炭儲量豐沛,已經成為省內外眾多煤礦爭搶的“肥肉”,先后有44對礦井在濟寧市轄區內打井探礦,而落陵煤礦資源枯竭的現實也擺在了面前。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巨大壓力,是停滯不前、坐等觀望,還是樹立信心、迎頭趕上?“落陵人”面臨著新的選擇。
居安思危,審時度勢,落陵煤礦領導班子果斷提出了應對危機的“三大戰略任務”,即老礦生產經營、新礦基本建設、發展多種經營,帶領全礦職工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之路。
跑井田是建設新礦井的第一步基礎性工作。礦領導合理分工,懷揣著全礦人的美好希冀,奔波在濟寧——濟南——北京——濟寧之間,幾個月下來,車子已經跑了4萬多公里,足足繞地球轉了一周……
腳步和汗水換來了國家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的正式批文,運河井田劃歸濟寧市開采,由濟寧市落陵煤礦籌備建設。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使面臨絕境的落陵人迎來了孕育希望的黎明。
新建的運河煤礦可采煤層平均厚度高達8.64米,年設計能力150萬噸。小礦建大礦,概算投資4.5億元。財政沒有投資計劃,款項全部需要落陵煤礦自籌。
上下齊心,其利斷金。1995年8月1日,運河煤礦正式開工。邊建設便籌資,資金得來不易。運河礦井的建設者們以1.5億元的投資完成了2.6億元的工程形象進度,投入產出比率幾近于1:2。本應三年的準備期,他們一年半就完成了,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立項,當年開工——在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史上創立了讓同行驚訝、讓社會稱道的“運河模式”。
與此同時,落陵煤礦以前瞻性的目光和勇氣,投資4800多萬元促進濟寧市鹿洼煤礦的建設,并為濟寧市太平煤礦的建設輸送了200多名骨干精英,加快了兩礦的建設速度。
1999年8月,為進一步調整我市煤炭工業布局,鞏固煤炭產業對我市經濟的支撐作用,濟寧市市委、市政府在現有的落陵煤礦、運河煤礦、太平煤礦和魯洼煤礦這四對礦井的基礎上,成立了濟寧礦業集團。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期,集團凝聚合力,高位立足,制定戰略性發展規劃,先后爭取到十多塊煤田資源探礦權,在方圓百里范圍內獲查儲量近10億噸,實現潛在價值1000億元。隨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相繼確定了同時建設多對礦井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規劃:2004年4月1日,陽城煤礦開工建設;2005年7月5日,花園煤礦開工建設;2007年1月10日,霄云煤礦開工建設……
落陵煤礦將自己培養的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的骨干力量輸送到濟礦集團以及各個下屬煤礦,讓集團的發展有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從落陵到運河,再從運河到陽城,繼而到花園和霄云煤礦的籌建,短短幾年時間,濟礦的發展實現了“三級連跳”,資產和規模迅速得到膨脹,并創造了濟寧地方煤炭工業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業績。而這一切,都始于落陵煤礦的成功興建和健康發展。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的落陵煤礦這塊“基石”,也就沒有今天濟寧地方煤炭工業的崛起。
實踐證明,“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厚德致遠、逐夢前行”的落陵精神,已成為濟寧市煤炭工業企業興旺發展的無窮動力。
審時度勢,實現非煤產業成功轉型
當礦工從落陵老礦井拉出最后一車煤后,世界仿佛靜止了。2010年底,落陵煤礦因資源枯竭停產;2011年5月正式關井轉產,由濟寧落陵礦山支護材料廠接續礦井發展。嚴峻的現實,再次讓“落陵人”感到痛心的留戀與切膚的陣痛。
沒有了煤炭的支撐,落陵煤礦就像失血的病人,蒼白無力:人員分流到集團,僅有62人留下負責企業轉型;唯一的支護材料廠年產值僅7000萬元;536名離退休老職工的房補、醫療、生活區水電暖等費用每年需1000萬元的硬性支出……
在落陵煤礦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宏剛接任的2011年里,落陵煤礦就像被戰火攻下的圍城,一切百廢待興。
沒有了礦井資源,落陵煤礦只能從非煤的領域探尋轉型。痛定思痛,以“盤活原落陵煤礦土地廠房等資產和帶動落陵產品的轉型升級”為發展目標,落陵煤礦開始了新的沖刺。
戰嚴寒斗酷暑,跑北京下江南,以陳宏為首的一班人走南闖北,一路尋求適合企業發展的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年初,落陵支護廠與寧波燕爾和溫州旭煤兩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由落陵支護廠控股,三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以生產礦用高壓閥類為主的新公司——濟寧落陵春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該項目投產后,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陳宏適時提出了“敢于吃苦、敢于管理、敢于創新”的“三敢精神”,鼓勵廣大干部職工投身于創業的新征程上。
在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帶動下,2013年5月,落陵煤礦又成立了以“設計采掘巷道、提供支護材料、施工巷道工程”等為一體的煤礦施工服務企業——濟寧市濟礦鯤鵬礦山工程有限公司。
為進一步理順產權關系,促進企業更好發展,在現有支護材料廠、春輝公司、鯤鵬公司等5家公司的基礎上,2014年6月,組建了濟寧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寓意為濟寧能源的興盛之源。
成立后的濟寧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以科學發展和安全生產為基礎,不斷創新技術、改造工藝、優化設備,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公司按照 “以穩定促發展,以發展保穩定”的總體指導方針,以 “精干、高效、節儉、安全、文明、穩定”的“六位一體”和諧企業為目標,以“服務社會、創造價值、成就員工”為企業使命,嚴管理、細經營,實現了企業效益的連年攀升。
企業要取得更好的發展,有時要懂得借勢。落陵煤礦借助的這股勢能,就是鄒城市人民政府。他們的思路是:通過地企強勢聯合,為后續發展提供基地優勢、政策優勢,形成攜手發展的不竭動力。
2012年5月,時任鄒城市委書記的張勝明來到落陵進行實地考察,并當場作出指示——依托現有資源將落陵打造成一個以機電為主的千畝產業園。隨后部署鄒城市經濟開發區實施路網等硬件設施改造,最大限度地促進企業發展。
2014年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抓住機遇,借勢而上;整合力量,加快發展。機電園區內權屬的春輝、礦用等公司瞄準市場,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逐漸實現良性運轉。為了讓園區的各項服務設施可以良好運行,讓機電園區取得更好的效益,2016年5月,落陵盛源公司成立了物業服務公司——山東碧欣物業服務公司。該公司不僅為職工提供了新的崗位,也降低了集團職工的后勤服務費用支出,為機電園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另外,為實現老礦區最大限度的轉型,落陵盛源公司還將對落陵煤礦老礦井進行開發建設,打造礦山工業旅游項目。通過老礦井旅游觀光,讓人們切身感受困難時期創業的艱辛,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將黨的建設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等各項工作深度融合,落陵盛源公司的發展如虎添翼,不僅使黨的基層組織更加堅實,黨員隊伍更加強大,也帶動了整個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落陵盛源公司黨委書記王政介紹:“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以黨建為引領,使得各項管理工作得以理順,人心得以凝聚,為公司科學發展、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公司成立之初,就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公司黨委組織黨員開展紅色教育、警示教育,定期學習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大政方針;完善基層支部建設,為各基層支部均配備了活動場所,組織黨員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按時定期進行黨日活動。構建了以“真學善思強素質、真抓實干當標桿、真知灼見獻計策、真心實意做服務、真獨簡貴倡廉潔”為主題的黨建工作“五真模式”。
在發展實踐中,落陵盛源公司切身感受到企業文化建設對生產經營工作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對 “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厚德致遠”的“落陵精神”進行了凝練與推廣,努力使“落陵精神”成為了整個集團的企業精神,影響了整個集團公司權屬各企業。迎新年職工聯歡會、感恩征文比賽、慶五一職工健步游園、秋季運動會等各種集體活動,正如一支支“興奮劑”,為職工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2017年,落陵盛源公司打造了企業職工書屋,完善的書屋建設和管理,被濟寧市委組織部、濟寧市總工會聯合授予“濟寧市書香企業”榮譽稱號。
百舸爭流千帆競,蓄勢揚帆破浪行。“礦井關閉后,落陵盛源公司始終把黨的建設放在中心位置,確保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干部職工擰成一股繩,攻克了發展中的一道道難關。經過幾年的發展,從最初年產值7000萬元的小廠,發展成了資產達5億元、年銷售4億元、權屬6家企業、實體經濟項目10多個的大型產業園區。”談起黨建工作的催化劑作用,黨委書記王政感受頗深。
闊步新時代,新舊動能轉換擁抱未來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總理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2018年1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同意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就是要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又一次迎來了與政府合作的戰略轉機。
2018年7月18日上午,在鄒城市北宿鎮的落陵盛源公司園區內,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與鄒城市人民政府舉行了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同時為落陵精密制造產業園項目開工進行奠基。這標志著落陵盛源開啟了地企聯合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新篇章。
打造落陵精密制造產業園,既有利于發揮濟寧能源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優勢,盤活原落陵煤礦資產,整合周邊建設用地,探索企業轉型發展新方式,也有利于鄒城經濟開發區產業的集聚發展,創建新舊動能轉換先行示范區,更有利于雙方的戰略融合、產業協同、資源共享,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多年來,落陵盛源駐地的鄒城市委、市政府及各鎮街、各部門,對落陵盛源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關心和支持,地企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互利共贏的共識不斷增強,合作前景更加廣闊。
戰略合作儀式簽約后,落陵盛源公司主動對接鄒城市及經濟開發區各部門,強化項目建設組織管理,落實溝通合作機制,加快產業園區建設,力爭項目早日建成早見成效。對精密制造產業園項目,濟寧能源集團公司也給予了人、財、物的政策傾斜扶持。
落陵盛源公司董事長陳宏介紹:“雖然完成了市場初步轉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們一直以來從事的依舊是低端制造業,企業發展緩慢,沒有實現徹底的轉型。精密制造產業園的奠基,為落陵盛源迎來了從低端制造到高端智能制造的轉型機遇。”
落陵精密制造產業園規劃面積2000畝,堅持高標準規劃、以項目帶動建設、以建設促項目落地的總體原則,分期分步驟實施。產業園將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向北對接京津冀,向南對接長三角、京、滬、杭中小企業的轉移,集約利用土地、資金、人力等要素,通過參、投、控股等模式,能租則租、能合則合、能投則投,大力發展高端智能制造、精密儀器生產等特色產業。爭取利用3至5年時間,完成總投資30億元,總建設面積為80至100萬平方米的特色工業小鎮,真正實現落陵盛源的完美轉型,成為濟寧能源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努力將園區打造成鄒城市以工業地產開發為特色的產業基地,濟寧市可復制的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案例,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目標試點園區。
目前,落陵精密制造產業園正與新能源方面的相關公司洽談合作事宜,未來有望在新型鋰電池、太陽能薄膜等方面達成合作。落陵盛源公司還與齊魯工業大學簽訂了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術、人力等資源以及先進成熟的技術成果,將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通過多種形式深化合作。
落陵精密制造產業園項目建設得到了濟寧、鄒城兩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濟寧市已把該園區列入新舊動能轉換的示范區,鄒城市已把落陵園區規劃列入市工業園規劃,同時納入工業園管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艱苦創業歲月里成長的落陵煤礦,在改革開放新時代誕生的落陵盛源,一路汗水,一路拼搏,正逐步實現由原始資源型向現代科技型的華麗“蝶變”。這個曾經開啟了濟寧煤炭輝煌時代的傳奇企業,還將會繼續大展宏圖,為濟寧經濟發展帶來新的不竭的動力!
■落陵盛源 張芃芃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