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哪壺不開提哪壺”來形容一些“不識時務”的人在不恰當的時候說了一些不恰當的話,把一些不該提起的話、不該談到的事情不合時宜地說了出來,從而造成氣氛的尷尬。但如果能換個角度,把“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方法用到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去,說不定還真能解決很多疑難雜癥。
害怕“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人,其實是一種“諱疾忌醫”的直接表現。事實上,在生產中出現了安全隱患,就像一個人得了疾病一樣,應當及時治療,防患于未然,才能確保安全。可是有少數管理人員卻恰恰與之相反,在安全管理方面如蔡桓公一樣,盲目樂觀,自我感覺良好,就怕別人給自己挑毛病、找麻煩、提意見。面對安監人員提出來的各類問題就武斷認為是小題大做、無中生有,不是積極地去整改閉合,而是置若罔聞,聽之任之,采取放任自流的不負責態度。于是,安全事故隱患便一直保留下去,長此以往,必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眾所周知,有病不治的結果,會讓小病變成大病,以至于不治身亡。而安全事故隱患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很小的,而由于放之任之,量變引起質變,進而累積變成大隱患,終究會釀成安全事故。2017年1月,山西某礦業公司發生一起重大頂板事故,造成1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分析,最后認定為該起事故為安全責任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煤礦超能力生產,生產布局集中,工作面接續不合理,巷道壓力明顯增大而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采動應力疊加誘發的沖擊地壓事故。隱患已經存在,不及時處理,這才是隱患中的隱患。上級安監部門已經針對該煤礦提出了相關的問題整改要求,但由于部分責任人員的“諱疾忌醫”,對隱患不屑一顧、漠然視之,最終釀成惡性事故。
我想,根治上述頑疾的良方,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在此之前,我們通過安全風險評估、辨識、隱患排查可以知道那些“壺”是燒開的,哪些“壺”還不開,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問題導向,可以把精力聚焦在那些還沒有燒開的“壺”上面。
其實,為確保我們的安全形勢逐年向好,真正做到長治久安,我們不僅僅需要“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勇氣,更需要“哪壺不開少哪壺”的方法策略。
■安居煤礦 李猛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