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濟寧能源下沉黨員干部包保的菱花小區、凌云小區均采取了“非必要,不外出”的社區居家管控措施,盡可能切斷疫情傳播可能性。為了保障3000多名居民的生活物資所需,他們做起了運送社區生活物資的“紅色小哥”。
“喂,你好,孫老師,請半小時后,到3號樓下取您的蔬菜。”“你好,張女士,為了安全起見,志愿者會幫我們把您的東西送到3號樓下面。”7日,在菱花小區大門外,陸續趕來的物資配送人員將小區居民網上訂購的生活物資放到指定區域后,一一給他們打電話通知,按照錯時錯峰的原則來領取。
這是一場迅速形成、頗有默契的愛心接力。來自濟寧能源的90后青年孔文超一邊勸導著配送人員盡快離開,一邊不停地用噴壺給這些物品消毒。而孫煥然則充當起了這些生活物資的“搬運工”,他騎著小區商鋪店主主動送來的電動三輪車,一趟趟往返于小區大門和3號樓配送點之間。駐守在3號樓下的甄桂萍則一一核對信息,確保一包包生活物資順利“找到”主人。
而在凌云小區,為防止外來人員與小區居民接觸,康利民、蘇進步帶領志愿者們沖上前,將停在小區門前的配送車輛上成箱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陸續搬下來,用小區商戶提供的電動車進行轉運,確保小區居民生活物資充足供應。
因為菱花小區和凌云小區都是老小區,均為沒有電梯的多層建筑,而這兩個小區的居住人口加起來,足足有3300多人。如果不有效采取措施、加強管理,僅是小區門前取生活物資的居民,就極為容易造成人員扎堆、聚集現象。
“小區點多面廣,居住著這么多戶居民,必須要打好生活物資儲備的提前量,要想法設法讓老百姓的生活物資得到順利供應。”濟寧能源下沉凌云小區的黨員干部呂岳說。他們一方面要做好社區內的靜態管理,避免人員扎堆、流動,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大量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于是他們提前考慮、統籌安排,從疫情防控的實際出發,從社區居民的需求出發,按照上級相關要求進行了生活物資轉運。
“攢夠一車,就隨時出發,主要集中在上午,這一天送了得三十多趟,基本上做到了應送盡送。”包保菱花小區的下沉黨員干部徐來棟說,這樣,小區大門口除了志愿者之外,基本杜絕了居民扎堆的現象,轉運后的一包包生活物資,也都順利送到了居民手中,保證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整個小區井然有序。
遇到行動不便的居民,志愿者們還會幫他們把生活物資送到家中。家住菱花小區11號樓東單元一樓西戶的王新利老人家中蔬菜不充足了,志愿者得知了她的實際需求后,便幫她聯系購買了包菜、西葫蘆、蘿卜等蔬菜,并給她送到家中,解決了她的吃菜問題。“麻煩你們了,快到家里喝口茶吧。”從志愿者手中接過蔬菜后,王新利老人非常激動。
文丨馬輝 圖丨張展馳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