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疫的過程中,雖然對小區的靜態管理給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是通過工作人員的“以心換心”,也使得包保社區的服務隊隊員與小區居民同心同向,共同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著。在菱花小區和凌云小區,每天都有這樣溫暖的故事發生著……
7日上午,凌云西區的核酸檢測現場來了一位名叫谷寧的居民,他說,“我前幾天發了一條你們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吃盒飯的視頻火了,播放量已經有3萬次了,你們真是很辛苦,吃不好,也睡不好,我是名理發師,如果有需要的,盡管找我。”
濟寧能源包保凌云小區的一名工作人員摸摸頭說,辛苦點沒什么,只要能守住疫情不蔓延,早點清零恢復正常就好,但是頭發長了,也沒法理發,天這么熱是真難受。
谷寧說:“我家里全套工具都有,你們不用管了,等到你們做完核酸檢測,我給你們理發,我七八天一直沒出過小區,核酸檢測都正常。”一把剪刀、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張圍布。不到半小時,經過志愿者谷寧同志的精心修剪,5名疫情一線人員的面貌煥然一新。
為了阻斷小區配送人員與居民的近距離接觸,同時又考慮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資供應,包保菱花小區的濟寧能源“萬眾紅心”服務隊決定幫助居民轉運訂購的生活物資,但是大家大都買的東西較多,小區的人口基數又大,單憑私家車或步行搬運,都不現實,如果有一輛電動三輪車最好。
恰巧在小區開飯館的東北大哥滿洪海得知了這個需求,“把我們的電動三輪車給你們用!”滿洪海說完,沒幾分鐘就把電動三輪車推過來了,并且還把充電器一并拿了過來。“解封前,你們盡管用就行,沒事。”
“這位滿洪海大哥也是個熱心人,每天早上還會為志愿者煮上一桶熱騰騰的豆漿,有大家的支持,我們的干勁更足了。”濟寧能源下沉黨員干部徐來棟說。
文丨馬輝 呂岳 圖丨張展馳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