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質齊升,向“新”向“綠”。近年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濟寧能源”)圍繞“建設國內一流的綜合能源集團和大宗商品供應鏈集成服務商”這一目標,謀劃企業戰略轉型重大舉措,以綠色、智能、高效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產業生態、經營模式創新上釋放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提效、新興產業強勢崛起。
不斷創新,攻克技術難題
走進山東海納智能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科技”)基于激光增材的高端油缸項目廠房,百余臺(套)設備繁忙運作,AGV智能運輸小車來回穿梭。
“以往的油缸加工采取的是電鍍工藝,而現在我們生產加工的高端液壓油缸,關鍵部件的內、外壁全部采用激光增材技術。”山東海納智能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陸宜東介紹。激光增材技術是一種先進修復技術,它集激光熔覆加工工藝技術、激光熔覆材料技術和其他多種技術于一體,不僅可以使損傷的零部件恢復外形尺寸,還可以使其使用性能達到甚至超過新品的水平,使用壽命提高5倍以上,更好解決了環保問題。
在新質生產力的崛起過程中,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強大的研發團隊同樣不可或缺。為解決能源行業綠色化、節能化發展的難題,海納科技在科技研發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打造產品“銷售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探索一代”的良性循環,海納科技在增強研發實力上下狠功夫,近兩年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即插即用研發人才達到了80人,還先后與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一流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建成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省級研發平臺。
據悉,海納科技以綠色發展理念延伸產業鏈條,專注于智能輸送成套裝備、激光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礦山綠色開采及去煤泥化裝備、高端電液控閥的研制、銷售及配套服務;以“1+3”裝備制造產業矩陣,為煤炭、港口、工程機械等行業的綠色化、智能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目前擁有300余種煤安證書、60余項專利,主導產品銷往全國 20 多個省份,激光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為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穩居前三位;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稱號。
智能化造船,打造內河航運新未來
在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聯合車間,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不停地忙碌著。“當前我們正在進行聯合車間智能化升級改造。生產船舶的鋼板從材料碼頭卸貨后就進入了流水線,從生產到下水,周期就三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比傳統的船廠快了將近一半的時間,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生產部副部長周建介紹。當前新能船業聯合車間內“堆場及理料間+型材上下料”模塊完成8%;型材切割線完成 16%;板材切割線完成11%;物流轉運線完成8%;焊接總裝線完成10%。
新能船業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內河新能源船舶事業發展,致力于打造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堅持“建綠色智能船廠,造綠色智能船舶”的理念,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引領內河船舶制造“數智化變革”。目前,已建設船體聯合車間、分段裝焊車間、涂裝車間、舾裝綜合車間、船臺等生產、生活等相應配套設施,一期工程完工后可形成年建造1000-2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裝100艘的生產能力。3月16日,新能船業所建造的首艘80米油氣加注躉船成功下水,進入了水下舾裝的新階段,這標志著濟寧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項目正式建成投產,也為濟寧能源港航物流和高端制造產業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我們公司主推的67.6m、80m、90m標準化船型,采用LNG雙燃料動力系統,可以節約80%的傳統燃料,‘以銷定產’的傳統模式已轉變成‘以產定銷’的新模式,助推‘氣化運河’‘電化運河’進程,引領內河航運由‘傳統動能向新能源綠色動能’轉變,助力濟寧打造京杭運河新能源運輸先行區。”新能船業公司負責人說。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濟寧能源集團積極將創新、數字化以及綠色生產理念相融合,通過智能化升級提升生產效能,借助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不斷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努力擦亮高端制造產業的新底色,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來源丨齊魯壹點客戶端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