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屯煤礦避難硐室項目組攻克了一系列難關,將安全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通信聯絡系統和緊急避險系統有效對接,形成了高效、快捷的防災避險防護網絡。避災硐室中,過濾降溫除濕是利用儲存在鋼瓶中的液態CO2汽化作為動力源和制冷介質,在無電源動力的情況下,可同時完成有毒有害氣體過濾、降溫和除濕功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也是該礦避難硐室建設的核心技術。
該礦永久避難硐室建設在—350米九采區,長46米、寬3米、高3米,凈體積368立方米,由過渡硐室、生存硐室和輔助硐室組成,設計額定避險人數為60人。避難硐室有防爆封閉門和封閉墻,能抵御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高溫。避難硐室里,有專用通訊、電力、監控、照明和醫療系統,并可進行電力供應和通信聯絡。硐室內設有各類生命保障體統,包括個體防護設備,擔架、照明、應急救援光棒、急救包、食品、飲水、工具箱、指示標志牌等輔助設施。外部保障系統受到破壞時,室內人員可以依靠室內的自身儲備,維持不少于96小時的生存時間。
自2010年11月份以來,項目組進行的各項試驗在10次以上,各環節加班延點,不分晝夜向前推進。2010年12月21日,隨著應急演練的開始,對避難硐室溫度、濕度單項控制試驗,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單項數據實驗成功,標志著礦用可移動避難硐室的技術難關全部被攻克,整體研制宣告成功并順利通過集團公司驗收。(來源:中國安全生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