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10月25日報道,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取得積極進展,成效初顯。
從去產能看,前三季度鋼鐵和煤炭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0%以上;從去庫存看,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從去杠桿看,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從降成本看,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26元;從補短板看,環境保護、農林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增長速度都比較快。
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形勢下,這樣的一份答卷來之不易,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所說,“成效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是超預期的。”這是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提高認識、主動開展工作,有力、有度、有效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結果。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是相輔相成,統籌推進的: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關鍵是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降成本的重點則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
堅定不移去產能。化解產能過剩是五大任務之首,也是我們從自身長遠發展出發自主采取的行動,需要綜合運用安全、環保、質量、能耗、產業政策等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過剩產能退出,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并做好職工安置、債務處置和獎補資金使用工作。國家發改委牽頭建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開展淘汰落后產能、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專項執法三個專項行動。從8月下旬起,部際聯席會議組織10個督查組赴各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產能退出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倒排任務量和時間表,有的省份已完成全年任務。
分類施策去庫存。面對房地產高庫存現狀,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逐步化解房地產庫存。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著力實施好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解決城鎮新居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繼續加大棚改安置和公租房保障貨幣化力度,今年安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850億元,專項建設基金也可以用于棚改貨幣化安置項目,并應保盡保。今年以來,還出臺了差別化的信貸、稅收優惠等多項政策,進一步引導住房需求合理釋放,促進商品房庫存的有效化解。
積極穩妥去杠桿。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附件《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明確去杠桿要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通過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和優化布局,為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切實有效降成本。今年以來,國家不斷為企業派發“紅包”:通過實施煤電聯動、推進電力直接交易、完善兩部制電價用戶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等,每年可減少企業電費支出約1500億元;通過下調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約430億元;通過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包括清理進出口環節收費、降低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和征信服務收費標準、取消部分涉企經營服務收費等,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約540億元;財政部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全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將超過5000億元……
加大力度補短板。加力補短板,實現“加減”并舉,是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聚焦脫貧攻堅、災后重建和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新產業新動能培育等重點領域,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化政策“配方”打好組合拳。今年,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投資規模,預算安排中央財政扶貧資金補助地方部分660.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4%,并已全部撥付地方。國家發改委自2014年9月陸續推出的11大類重大工程包至今年8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66066億元,已開工48個專項、407個項目。
成績令人鼓舞,挑戰依然嚴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全局、關系長遠,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需要真抓實干,敢于擔當,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