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2017年將呈現“溫和波動”態勢
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牛克洪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煤炭市場先后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市場下行低迷的“困境四年”和市場突變的2016年,這種大起大落的情勢時時牽動人們的心緒,明年煤炭市場又會是什么樣的狀態呢?這是人們急切關心的問題。
筆者認為,綜合各方面情況給予這樣的預判,即2017年我國煤炭市場將呈現“溫和波動”態勢。何為“溫和波動”?其含義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則市場煤炭供需關系雖有緊有松的波動,但總體會處在可控的基本平衡狀態;二則市場煤炭價格雖有升有降的波動,但也是總體處于可預的區間升降狀態。雖然還會受到進口煤、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等擠壓的影響,但煤炭市場基本面應該是“溫和波動”狀態,不會像以往那樣出現市場煤炭供需突發性時而趨緊、時而寬松和價格劇烈大幅波動的情況。之所以得出2017年煤炭市場是“溫和波動”的預判,其支撐理由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市場周期規則使然。經濟發展是有周期起伏波動性規律的,市場也有高潮到低潮、低潮轉高潮運行規則的。我國煤炭市場自2012年5月突發逆轉,已先后渡過了2012至2013年的“危機爆發漫延期”和2014至2015年的“危機底谷煎熬期”,按其市場規則隨后的2016至2017年也應進入“危機緩慢復蘇期”,這是市場周期規則運行的必然。但在2016年為什么會出現突然煤炭供應趨緊和煤炭價格迅速上漲的異常情況呢?這里面有多種因素交集發生了作用:一是依據市場運行周期規則。進入2016年市場供需矛盾也將出現一定的緩解狀況;二是水電發電量下降。今年6月份之后,南方特別是水電集中區比往年降水量少了3-4成,水量不足,造成水電發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8%;三是風電少發。夏季少風造成風電發電不足;四是電廠待價庫存。煤電企業前段存在“越是低價越要等再低價而少庫存”的慣性思維,導致電廠煤炭庫存量下降;五是期貨交易添堵。港口裝船煤炭期貨一再等待提價交易開運,造成港口壓煤;六是鐵路運力不足。前幾年煤市不好鐵路運輸貨源不足,鐵運部門將許多運煤列車改為運白貨列車,當煤市趨緊時鐵路煤炭運輸能力一時又難以調整過來。此外,還有去產能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于煤市的變化。
二、政策實施效應漸顯。國家強力推進供給側改革、能源革命和煤炭去產能政策,隨著這些戰略部署的逐漸落地和政策的有效實施,一大批落后產能將被淘汰出局,一批隱瞞產量現象也被嚴格限制。在煤炭企業層面尤是管理層也將比過去表現出“冷靜了許多、自信了許多、理性了許多”的精神狀態,大家對國家去產能政策的理解會更深了,政策執行的自覺性會更強了,上下認知的趨同將會形成較好的政策執行協同力,從而使國家去產能政策更好的得以實施,政策效應也將在市場供需關系平衡中逐漸顯現出來。
三、供需調節工具運用。在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及煤市供需關系失衡的新常態下,如何有效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互動調節作用?這是一個迫切需要在市場化過程不斷探索的新命題。今年國家發改委啟用的“276個工作日”制是一個不錯的“方子”,據測算,嚴格實施“276個工作日”制可比330個工作日生產量下降5.8億噸左右,也就是說“276個工作日”儲備了5.8億噸的可隨時調節的彈性產儲量,一旦需要馬上可以通過調節工作時間有計劃的釋放部分產能。以此可以極大的抑制、調節和緩解煤炭市場供需關系失衡的矛盾,保持市場理性化發展。實行“276個工作日”制價值意義重大,一是使政府找到了“有形之手”調節市場供需關系的政策工具;二是使煤炭企業有了合理組織產煤量的規則遵循,三是使煤炭需求方得到煤炭消費的穩定供應保障。
四、長協鎖定基石創建。強化煤炭供需大客戶長協的約束力,中國90%以上煤炭消費為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工四個行業,尤其是火電消耗煤炭量約占50%以上,如果這四大行業拿出年需煤炭總量的60%與煤炭企業能夠簽訂長期供應協議,并嚴格執行其協議,這樣既可以鎖定供需雙方市場的風險,避免出現供應大起大落、價格大漲大降,也可基本維持市場供需平衡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煤炭供需大戶簽訂長協是穩定市場的“基石”。欣喜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務院國資委已以發改運行[2016]2502號文件,正式印發《關于加強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保障煤炭中長期合同履行的意見》,這個《意見》得以嚴格執行將會極大維護煤炭市場供需關系長期基本穩定的格局。
(摘自《中國能源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