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煤炭供應鏈效率需破金融難題
——專訪上海煤炭交易所總裁張慧
編者按 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方式。作為煤炭傳統貿易的“中心”舞臺,交易所、交易中心也在主動或被動轉型。煤炭交易的本質是什么?煤炭貿易中最主要的難題是什么?煤炭交易所、交易中心在互聯網浪潮中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上海煤炭交易所總裁張慧。
煤炭交易本質是遠期合約交易
中國能源報:煤炭貿易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張慧:此前,煤炭現貨交易所采用的方式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煤炭交易的實質并不是現貨交易,而是遠期的合約交易。它不同于期貨,但也絕不是普遍意義上的現貨交易。
其他大宗商品交易都有很強的現貨交易屬性,而且與期貨結合得也很好,所以期貨和現貨之間可以聯動。有色金屬的現貨交易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現貨交易。如同一噸銅在一天內甚至可以交易很多次,選擇在上海交割或在北京、廣州交割沒有任何差別,因為它的標準化程度非常高。但是,煤炭卻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貨交易。
中國能源報:導致煤炭貿易呈現這一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張慧:煤炭的非標準化導致煤炭交易的屬性和其他商品不同。煤是“挖出來的”,而非“煉出來”的,其天然屬性導致很難實現標準化。例如,即使熱值相同的煤,其含硫量、灰分也可能不同。雖然理論上可以通過洗選摻配來實現相對標準化,但由于煤炭消費企業的耗煤設備各有不同,需求方面也無法統一。煤炭的非標準化導致現貨和期貨之間差別很大,以動力煤為例,真正能實現最后交割的不足最高持期貨倉量的5%,甚至很多時候只有1%。
所以,傳統觀念認為煤炭期貨中存在大量炒家影響交割的觀點是不全面的。煤炭期貨交割量小的關鍵問題之一還在于煤炭的非標準化。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貿易商在煤炭交易中的作用?
張慧:在煤炭交易結構中,上游有7000多家礦方,中間有30萬家貿易商,其中活躍的超過10萬家,下游大型的電力、鋼鐵、化工、建材企業約1萬家。整個貿易鏈呈橄欖形結構。
事實上,煤炭上下游供應鏈并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而是始終處于高度博弈中,最典型的就是“煤電頂牛”。這種高度博弈極易導致市場失衡,“牛鞭效應”會被一次次放大,造成煤炭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如在傳統交易模型中,煤礦都希望以現金方式回收資金,但下游電廠卻并不是直接以現金交易,基本都有45-60天的支付周期。這就意味著,二者即使談妥了價格,但交易的關鍵條款卻難以達成,所以這時就需要貿易商介入。
因此,貿易商是被動介入的,他們賺取的所謂差價,實際上是替交易雙方提供融資的墊資成本。所以,我認為,這30萬家貿易商實際上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作為弱信用主體,他們自身的融資渠道卻是閉塞的,這就造成了融資難和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煤價波動。
煤炭交易所應注重產融結合
中國能源報:去產能對煤炭貿易產生了哪些影響?
張慧:去產能政策實施后,市場還需有一定的周期來自我調節。政府的去產能調控政策有時會出現逆周期性效果,如今年4月出現的煤價上漲。這就產生了新的不均衡,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
所以,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對煤炭行業調控時,要關注到這種周期性因素,以及諸如非標準化、貿易商參與交易等煤炭貿易自身特性。
與去產能相關,煤炭行業被定義為“高污染”、“高能耗”、“過剩產能”。適逢“史上最強”金融監管年,煤炭貿易商在申請融資時即使信審通過,也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進而影響貿易的順利開展。我認為,國家下半年可能會加大資金投放以支持實體產業,但“寬資金”和“寬信貸”是兩碼事。建議銀行不應繼續限制煤炭貿易融資,而應采取差異化的應對政策,即對存量提供有效保障,對增量進行適當限制。這對于緩解行業融資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平抑煤價波動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中國能源報:當前煤炭交易所應朝哪個方向發展?
張慧:現代電商打破了所有中間環節,把煤炭行業上下游直接聯系起來,這就對傳統交易所的交易模式提出了挑戰。在主流電商模式下,所有交易都應當是免費的,這就意味著,以前那種收取交易手續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的新模式必然來臨,也即要從提升增值服務著手,創造新的價值。
我認為,煤炭大數據分析、征信和“增信”服務、煤炭供應鏈金融將構成未來煤炭交易所的新商業模式。但金融已成限制煤炭交易的關鍵難題。如果能將金融問題解決好,煤炭供應鏈的效率還能再提高,成本也可降得更低。
中國能源報:煤炭交易中心如何解決貿易中的金融問題?
張慧:在互聯網時代,煤炭交易所、交易中心看似已“不似此前風光”,但仍是非常重要的機構。各交易所、交易中心雖都積累了大量歷史交易數據,但卻很難實現數據的資產化和金融化。要實現連接銀行、連接大數據、打通金融瓶頸的最終目標,首先要做好數據交互中心、ETL數據分析工具、BI商業智能引擎、征信評級、基礎資產評級、風險管理等前期工作。
在實現方式上,網絡時代的傳統交易已向區塊鏈、分布式記賬轉型。這就要求煤炭交易所也進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交易所是典型的“強中心化”場所,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恰恰是要實現“去中心化”。交易中心即使不主動改變,也會被技術逼著改變。因為當前已完全可以不通過集中交易,僅通過區塊鏈就可產生真正有價值的交易信息鏈,在銀行實現資產的標準化與證券化。
著力構建煤炭交易鏈閉環
中國能源報:當前全國范圍內煤炭交易中心數量不在少數,上海煤炭交易所如何獨樹一幟?
張慧:上海煤炭交易所目前正著力建立標準化的交易體系,包括交易撮合、履約保障、品質檢驗、物流協同、企業征信、資產管理、數據應用、行業指數等。只有把這些基礎交易管理、征信與資產管理服務、數據分析與商業智能服務都做到了,才能真正形成煤炭交易鏈的閉環。但目前來看,我國并沒有一家煤炭交易機構能夠真正做到。
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煤炭交易所是目前唯一一家全國性的煤炭交易所,2016年完成改制重組后,充分發揮人才、信息、技術、金融優勢,在原有交易平臺基礎上,正著力打造全新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力圖構建真正的煤炭交易鏈閉環。
中國能源報:國內煤價指數已是“山頭林立”,是否還需要新的指數?
張慧:目前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指數主要是產地煤炭價格指數和環渤海港現貨價格指數,但由于采集渠道和編制方式不同,各指數的數值差異較大。除數據來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外,單從指數產品的設計來看,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部分下水煤影響較小的地區,如中部、西南、東北區域沒有直接的參考指數;二是在展現方式上較為單一,雖然各方對未來的價格趨勢做了一些初步研究,但其對中長期價格的影響力還很薄弱。
目前,我們正在完善煤炭“海進江”的價格體系,數據采集對象主要為長三角地區核心發電企業,針對市場煤每周進行一次數據采集,針對年度長協和月度長協煤每月進行一次數據采集,希望能夠真正反映區域內的實際成交價格。
下階段,我們還計劃構建更為全面的全國動力煤指數體系,主要包括:供需關系,價格趨勢和成交意向三部分。這個價格指數和當前主流的煤炭價格指數的編制目標、方法、路徑都不相同,主要基于歷史數據對未來的產業發展做出預判,算法比傳統的加權平均指數更復雜。
而趨勢化、市場化的價格指數,一方面能夠對煤炭交易雙方提供有效的價格指引,形成價格預期,進而穩定市場成交價格;另一方面,也能幫助政府制定更加科學的調控政策,提升能源治理水平。
(摘自《中國能源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