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陽煤集團所屬42座礦井優化設計,減少巷道掘進量86383米,每年可節省1534.12萬元維護成本;封閉32個采區,減幅30.8%;掘進隊數量減少28個,減幅16.8%
過去的采煤工作面,液壓支架下,六七名工人分工協作,有的開采煤機割煤,有的拉支架,有的盯煤溜子,互相配合著推進工作面。
如今的采煤工作面,順槽監控中心的操作臺前,一名工人輕觸按鈕,煤溜子、采煤機順序自啟動,四五組支架隨之向前移動;兩名工人走動巡查。
同樣的工作面、相同的采煤工序,操作人員卻減了半,這正是山西陽煤集團歷經數年推進“一優三減”后的縮影。
破解用人多效率低的困局
近年來,隨著開采深度和強度的增加,陽煤集團許多礦井陷入點多面廣、戰線長、環節多的困局,再加上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各環節所需崗位人員、維護人員相對較多,單班入井人數自然少不了。
“早在2012年,集團公司便啟動了‘一優三減’行動。”陽煤集團生產技術部部長付書俊介紹,“在穩定現有產能和實現‘十二五’規劃產能基礎上,以礦井綜合機械化裝備水平的全面提升為目標,優化井下系統,實現煤炭開采智能化、現場作業自動化、固定設施無人化、運營管理信息化,進而減少采區、頭面和從業人員數量。”
2012年9月,陽煤集團以新元公司、新景公司2座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為試點,率先在中厚煤層工作面試驗綜采自動化開采技術。然而,改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原來設備的參數、標準不一,致使系統在實際集成過程中,常發生信息傳輸共享不暢通、通信故障等問題,且采煤機、刮板機等并非物聯網設備,各類傳感器、網絡通信設備等配套設備性能也不穩定……
為此,陽煤集團從生產一線抽調技術骨干,組建攻關團隊,直接與科研院所、設備廠家、軟件公司對接,讓每名隊員參與到系統建設中,掌握核心技術,不斷完善信息系統;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廠家技術員以及專家學者會診系統建設方案,讓液壓支架電液控系統、采煤機自適應截割系統、乳化液遠程供配系統等相輔相成、實現兼容。
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現場作業實現了自動化,崗位操作趨向無人化。“以前都是人工操作,大伙兒彎著腰跑進跑出,一個班下來累得腰酸腿疼。現在只需在集中控制室操作就行,一個班的人數也從28人減少到19人,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提及綜采自動化,新景公司綜采二隊隊長張海軍高興地說。
從綜采自動化到全系統智能化
自2013年起,陽煤集團又先后在厚煤層大采高綜放工作面成功試驗綜采自動化技術,承擔的山西省薄煤層自動化開采裝備技術如今也逐步成熟。
“自2017年起,我們開始潛心攻關‘高瓦斯礦井智能開采安全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這個項目還被列入國家煤礦智能開采安全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的子課題。”陽煤集團生產技術部采煤科科長張雪峰說。
如果說綜采自動化是采煤系統的一次革命,那么自動化向掘進、通風、機電、運輸等各系統的滲透,則是生產系統的又一次全方位變革。
陽煤集團與天地科技等單位合作,深入開展巷道支護、動壓巷道治理以及圍巖控制、沿空留巷、巷道快速掘進工藝等技術研發,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奠定了基礎;固定設施遠程集控無人值守、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瓦斯抽采打鉆“一鉆一視頻”在線監測管理等技術的應用,助推煤礦實現安全高效生產;他們推廣巖巷綜掘作業線、扒渣機作業線、單軌吊、無極繩連續牽引車等新設備、新技術,為減頭減面奠定了基礎。
截至2017年底,與2013年相比,陽煤集團所屬煤礦人均效率增加467噸/人·年,增幅53.4%;煤礦在崗人數減少14723人,降幅18.7%;自動化采煤隊平均每隊減少人員33人,降幅11.9%;固定設施和配電室集控改造無人值守,減少崗位人員497人。
“近年來,集團公司42座礦井優化設計,減少巷道掘進量86383米,每年可節省1534.12萬元系統運行維護成本;封閉32個采區,減幅30.8%;掘進隊數量減少28個,減幅16.8%;采煤隊數量減少8個,減幅14.3%,實現了合理集中生產。”付書俊介紹。(摘自《中國煤炭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