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煤炭:借技發力 借智升級
山東,素有齊魯大地、孔孟之鄉之稱,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也擁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山東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種類多樣,煤質優良,賦存條件好。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煤炭工業快速發展。2018年,山東煤炭產量約為12169.4萬噸,在全國各省份中排第六位。近年來,山東煤炭工業寫出了一篇智的大文章。
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布局省內省外
山東東向大海,西連中原,南接長三角,北承京津冀,交通便利。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曾是華東地區第一產煤省,為整個華東地區的煤炭供應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上世紀80年代,山東的煤炭產量就已經達到了4000多萬噸。因此,山東作為煤炭大省的地位足以顯現。”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成員于秀忠說,“現在的日照港在最初的時候是一個煤碼頭,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專門用于山東煤炭的對外開放。”
除了量,作為煤炭大省,山東煤炭的“質”也很突出。山東煤炭種類齊全,煤質優良,以氣煤、肥煤為主,占總儲量的81.6%,主要分布在濟寧、棗莊、菏澤、泰安、淄博、濟南、萊蕪、濰坊、臨沂、煙臺、聊城和德州12個市。含煤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1.5%。
根據國家對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的批復,山東省煤炭資源劃為魯西煤炭基地,由兗州、濟寧、新汶、棗滕、龍口、淄博、肥城、臨沂、巨野和黃河北10個礦區組成。其中,巨野煤田為重點開發建設的礦區,黃河北為后備礦區。山東省現有生產建設礦井110處,產能規模1.5億噸。其中,建設礦井4處,建設規模315萬噸/年,生產煤礦106處,登記生產能力14758萬噸/年。全行業從業人數約35萬。
“山東省煤炭格局發生變化主要在2003年。以2003年為分界線,2003年以前,山東省是煤炭凈調出省,而在2003年以后,山東省成為煤炭凈調入省。”于秀忠說。
據悉,山東省按照大型化、規模化、集成化的原則,整合淄礦集團、新礦集團、棗礦集團、肥礦集團、臨礦集團、龍礦集團6家省屬煤炭企業,于2011年3月組建山東能源集團,形成省內兗礦、山能兩大煤炭集團競相發展局面。全省煤炭企業個數由2010年的131個減少到53個,企業平均規模由年產130萬噸提高到年產290萬噸,煤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在國家開始提出淘汰年產15萬噸礦井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了年產30萬噸礦井的淘汰工作。”于秀忠說。
在穩定省內市場,大力發展技術的同時,面對煤炭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與保持煤炭產量穩定發展的矛盾,2003年開始,山東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集中建設了寧夏內蒙古、晉陜、云貴、新疆和澳大利亞五大煤炭生產基地,逐步構建寧夏內蒙古5000萬噸、新疆6000萬噸、云貴2500萬噸、晉陜2000萬噸、澳大利亞4000萬噸的煤炭生產格局。
在這一戰略指導下,2010年底,山東省煤炭企業在省外獲取煤炭資源量500億噸以上,規劃產能達到1.5億噸,基本與省內持平。截至目前,山東省煤炭企業累計在省外(國外)獲得資源儲量達776億噸以上,生產在建煤礦產能達2.74億噸。
依靠技術與經驗,拼出核心競爭力
能夠“走出去”“走得好”,主要依靠山東國有煤炭企業自身的技術和經驗。
曾經負責兗礦集團海外開發項目的兗礦集團原副總經理金太對此深有感觸。
“綜采放頂煤技術是兗礦集團致勝的關鍵。我們綜采技術發展的過程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輸出的過程。”金太說。
據金太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國務院耗費600億元巨資,引進9套大型化工項目、100套綜合采煤設備和22個鋼鐵項目,兗礦集團有幸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最初,綜采在山東乃至全國應用的效果都不好,以至于對綜采技術的推廣產生爭議。后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到兗礦集團南屯煤礦井下看了以后,果斷排除爭議,支持上馬綜采設備。
“說實話,那個時候我們工人文化水平確實低。但是我們不怕吃苦,沒有英文翻譯,看不懂英文資料,我們就加班加點對著字典查,然后通過小本子記下來。”金太說,“后來我作為機電班長被選中去培訓,一有時間,我就問老師問題。最后我把從學校學到的綜采工藝學、綜采電工學、綜采采煤機學、綜采支架學都帶回到了礦上。”
據了解,1986年,山東也是華東地區第一個百萬噸采煤隊在南屯煤礦誕生。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山東省煤管局領導得知在南屯煤礦開百萬噸采煤隊慶祝大會,專程從濟南趕來。那天下著冰雹,本來幾個小時的路程,領導走了整整一天才到礦上。最后領導站在臺上,給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說謝謝同志們,盼了多少年,終于有自己的百萬噸采煤隊了。接著,他換著方向鞠躬,足足鞠了半個圈,這是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金太說。
自此,兗礦集團與綜采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兗礦集團能在澳大利亞樹立自己的品牌,綜采放頂煤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
“兗礦的成功是走出了一條綜采放頂煤技術與資本運作相結合的路子。”金太說。
2004年,兗礦集團收購了澳大利亞一個叫做南田的已經關閉的煤礦。這個煤礦當時已經九易其主,原因是開采技術不行:到了500米以下就開采不了,會發生火災。很快,兗礦集團就以3200萬美元的價格將南田煤礦收購,并利用綜采放頂煤技術使這個礦井短期內起死回生。近幾年,南田煤礦每年產生的效益都在8000多萬澳元。如今,南田煤礦已經連續4年被評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安全最好的示范礦井。
也正因為南田煤礦的示范效應,兗礦集團收購菲利克斯煤礦時非常順利。2012年,兗煤澳洲與澳大利亞格羅斯特公司合并,在澳交所掛牌交易,實現借殼上市。兗煤澳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獨立上市公司,兗州煤業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境內外四地上市公司。
在省內市場,山東國有大型煤炭企業致力于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綜合效益。
“山東的質量標準化起點很高,在上世紀80年代肥礦集團就已經在推了,成為全國煤礦的典型,到2004年,我們棗礦集團推進雙基建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可以說,這種管理理念的創新,成為山東煤炭工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原副總經理林萬令說,“包括現在的以提升裝備水平、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勞動組織為主要內容的‘一提雙優’,也是管理創新的延續。”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已有36處礦井取消夜班采煤,25處礦井全部取消夜班采掘。山東能源集團棗礦集團成為全國煤炭系統第一家全面取消夜班作業的煤炭企業。率先取消夜班生產,底氣正是來自山東能源集團的“一提雙優”建設。
“對一些新的東西敢闖敢試,同時,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上,做出適合自己的創新,最終形成值得推廣借鑒的經驗,這就是別人做不好,山東可以做好;別人做得好,山東可以做得精的秘訣。”于秀忠說。
聚“智”脫胎換骨,山東經驗亮出來
“在我看來,山東成功的經驗就是速度快、管理好、安全細。”原臨沂礦務局局長崔寶德說,“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你必須做到快才能有高效益,只有把管理做好,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安全抓細是前提。”
據了解,隨著開采深度不斷增加,山東煤礦開采條件越來越惡劣,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既要效率又要效益,山東給出了答案——借智升級。
“復雜的開采條件,倒逼我們必須注重安全生產,企業要效益,又倒逼我們做到智能化開采,少人則安,無人則安。”山東能源集團棗礦集團董事長楊尊獻說,“現在我們自動化、智能化工作面占比已達94.2%。”
據悉,截至2018年底,山東省煤礦已建成16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個無人掘進工作面,部分并下運輸皮帶、機電硐室等實現了無人值守。今年以來,山東能源集團自動化、智能化開采工作面由原來的18個增至40個,80%礦井的主排水泵房、中央變電所、主壓風機房實現遠程控制或自動巡檢。
在此項工作上,山東煤炭工業的投入也是空前的。2018年山東省煤炭行業科研經費總投入54億元,同比增長19.87%,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87%。山東省2019年煤礦安全改造中央預算內項目14個,總投資4.4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9446萬元,省級配套4900萬元,有11個項目重點支持礦井智能裝備推廣應用和智能化建設。
“我們的智能不僅體現在開采技術上,還體現在管理上。我們活用大數據,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于秀忠說,“臨礦集團建設大數據臨礦,構建網絡化辦公、數據化集成、場景化管理、低成本運營的大數據管控模式,實現了精細管理、精益運營、精準決策。兗礦共享中心以推進大數據工程建設為契機,從財務戰略、角色定位、組織職能和操作流程進行全方位轉型,把兗礦集團共享中心打造成為集團的會計核算中心、數據管理中心、人才培養中心、內控監督中心和資源配置中心。”
“其實,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還有一個致勝的關鍵,就是對黨忠誠,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聽黨的話,讓我們的領導班子足夠團結,班子硬,隊伍才能硬。”崔寶德說,“當時,領導就經常帶著我們出去學習,我們學到了很多經驗,也為各項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可以說,離開黨的領導,我們不可能走到今天,更不會有明天。”
但是,不可否認,山東煤炭工業也面臨著很多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短缺,勞動者的技能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于秀忠說,“同時,煤礦一線工人的工資低,雖然棗礦、臨礦、淄礦等企業的職工工資有所提高,但還遠遠不夠。我們依然有一些老礦區人均月工資才3000元,付出和獲得不成正比。下一步,企業提質創效,吸引人才,提高職工薪酬待遇,仍是重點工作。”
相關鏈接:
1949年山東省恢復生產的礦井達30處。經過3年的恢復建設,煤炭產量于1956年、1958年、1959年連續實現三次飛躍。
1975年,山東煤炭工業采取了一系列整頓措施,1976年產煤3336萬噸,1978年產煤4200萬噸,1986年產煤5099.8萬噸。1990年產煤5995.39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
到1990年,山東省的鄉鎮煤礦發展到近千處,總產量108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7年9月,全省共有各類礦井1004處。
1998年至2000年,國家向山東省下達關井指標398處,全省共關閉礦井542處,壓產1634.23萬噸。
進入21世紀以后,山東省煤礦實行保護性開采,嚴格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年產量穩定在1.4億噸左右。
截至2008年底,山東省687處村辦、個體煤礦和129處年產9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按標準關閉;到2009年底,全省214處鄉鎮煤礦全部取消;到2010年底,山東省33處資源枯竭國有煤礦實施了政策性關閉破產。截至2010年底,山東省煤礦平均單井規模由2000年的24.6萬噸提高到70萬噸。
2010年,山東省煤炭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7億元、利稅538億元、利潤306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10.4倍、98.6倍、283.5倍。省屬煤炭企業人均年收入達到4.8萬元。
此后,山東煤炭工業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突破,2017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707.5億元、利潤22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77%、309.11%,創5年來最好水平。全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從1978年的7.71下降到2017年的0.032,連續14年控制在0.3以下,連續5年控制在0.1以下。省內煤炭產量連續15年控制在1.4億噸左右,累計在省外(國外)獲得資源儲量750億噸以上。
(摘自《中國煤炭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