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全文共19篇65章。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篇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擴大輕工、紡織等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改造升級,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發展海上風電,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推進以電代煤。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準入,加快深海、深層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利用,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加強源網荷儲銜接,提升清潔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天然氣主干管道,完善油氣互聯互通網絡。


優化提升供給結構,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協調發展。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完善企業兼并重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放開競爭性業務準入,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對自然壟斷業務的監管。以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和邊境地區等承擔戰略功能的區域為支撐,切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邊疆安全,與動力源地區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和運輸格局,加強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建設,提升國內能源供給保障水平。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強化華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綜合治理。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合理控制煤炭開發強度,推進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加強礦山生態修復。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支持新疆建設國家“三基地一通道”,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從維護國家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強政策統籌,實現重點突破。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推動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轉型創新試驗區建設,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嚴格管控自然保護地范圍內非生態活動,穩妥推進核心區內居民、耕地、礦權有序退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系統治污,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不斷改善空氣、水環境質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加大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溫室氣體控制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錨定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現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證核發,推動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支持工礦廢棄土地恢復利用,完善土地復合利用、立體開發支持政策。提高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補齊和延伸產業鏈,推進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積極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創新完善自然資源、污水垃圾處理、用水用能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

拓展規則對接領域,加強融資、貿易、能源、數字信息、農業等領域規則對接合作。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機制。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強化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著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安全發展能力。實施能源資源安全戰略。堅持立足國內、補齊短板、多元保障、強化儲備,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增強能源持續穩定供應和風險管控能力,實現煤炭供應安全兜底、油氣核心需求依靠自保、電力供應穩定可靠。夯實國內產量基礎,保持原油和天然氣穩產增產,做好煤制油氣戰略基地規劃布局和管控。擴大油氣儲備規模,健全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油氣儲備體系。加強煤炭儲備能力建設。完善能源風險應急管控體系,加強重點城市和用戶電力供應保障,強化重要能源設施、能源網絡安全防護。多元拓展油氣進口來源,維護戰略通道和關鍵節點安全。培育以我為主的交易中心和定價機制,積極推進本幣結算。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規劃管控,提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嚴格落實公共安全責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立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和監管監察執法,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實行重大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和整改效果評價。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安全管理。加強礦山深部開采與重大災害防治等領域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推進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在重點領域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全覆蓋。
注: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