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云煤礦籌建處 吳中意
現在的春節,鞭炮聲響成一片,小區里的高檔轎車也跟著嗷嗷的報警,這就是現在城市里的年節。畢業六年,由于工作和孩子小的緣故只有今年回家過了一個春節,在異鄉過的五個春節仍舊是模糊的,總是比不上自己在家鄉度過的一個又一個的春節,年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已漸漸淡化。日復一日的趕班車上班,早晚兩頭見不到太陽。我甚至把自己的生日、元旦、臘八這樣的節日忙忘了。倒是童年的春節,在回憶里總是喜氣洋洋、年味十足。
請問,你還記得小時候的春節嗎?你還記得兒時的娛樂項目嗎?
你應該記得!用“條子”搭的弓,用麻繩做的弦,用高粱桿做的箭。
你應該記得!燃燒完“引線”的鞭炮不響,剝了皮的鞭炮從中間掰開,改成放“花”;也可以把藥放到螺絲桿和螺絲帽中間,往墻上一甩----啪!再就是用鐵條和鏈子扣加上火藥做的“洋槍”,總之鞭炮一點兒都不會浪費。
你應該記得!用短木頭砍成尖,用柳樹當杠桿----土話“打尖”。
你應該記得!一手搬腳,一手搬腿的“頂牛”,現在已發展成體育項目“角斗士”。
你應該記得!在濕濕的地上畫個“田”子,用刀子掙“地盤”。
你應該記得!跳繩、踢毽子、扔毽子、彈溜溜蛋(玻璃球)、打寶(用紙疊的)、、、、、、
這就是我童年過春節及娛樂的快樂時光。
如今物價飛漲,年末一斤辣椒、一斤黃瓜都要十多元錢,一只笨雞要上百元。雞、鴨、魚肉雖然還是一樣的吃,卻怎么也品不出農村炕鍋上母親用柴火做的柴燜雞(燒開鍋后,鍋的一周貼上冷水面餅子)和奶奶用烙子烙的餅的香味(面里面加上煮熟的地瓜,烙熟后香香的、甜甜的)。記憶中,每年院子里都會散養著十幾只雞,每天撒把玉米、扔把菜葉、剩飯一類的群養著。當時我們那里還是“賒雞”,等雞長大了再付錢,看看養的雞是不是自己要的品種。夏天門前門后的撒著,田間地頭的啄食螞蚱野菜。秋天一到,幾乎不用喂食,地里收割散落的莊稼谷粒就夠吃的了,傍黑天就成群的往窩里跑。太陽一落山,雞鴨鵝狗的就都回到自己的窩里,雞犬相聞,是農村里快樂的天籟之音。平時寶一樣的養活著舍不得吃,到了年根,才會打一回牙祭解解饞。那時候經常吃棉籽油、用肥肉煉出的油,加上蔥姜蒜花椒大料之類的調味品,裝好柴笨雞往鍋里一放,你就耐心地等候吧,等不耐煩的孩子,早去冰天雪地里滿嘴熱氣的“野”去了,打雪仗、滑河冰。也許一跑就是一兩個小時,小臉蛋凍的通紅也不覺得冷,滿身濕漉漉的才鳥雀歸巢般飛奔回家。掀開柴悶雞鍋蓋,香氣四溢的盛在海碗里,吃著烙餅,滿嘴油花,狼吞虎咽地啃。想想,那濃郁的香味已經過去二十六七年了。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春節的期盼降低了,現在已很少有人為著改善生活而盼望過年的。農村過春節時有很多風俗,各異不同,我們那里每家每戶都要殺豬、殺雞,把用瀝青褪好毛的豬頭、雞放在老祖宗的“軸子”下奉貢,雞代表一年大吉大利,豬皮、豬蹄子打凍,豬下貨、豬肉留著伺候客人;農歷二十八揉面蒸各種形狀的饅頭(大的、小的、帶棗兒的、蛇形的、小兔子形的、魚形的、小刺猬形的、小豬形的)、蒸年糕(用茶盤子蒸出來后插上大棗,等涼透了切成“垛形”),;農歷二十九用面打好的漿糊貼對聯,由于對聯掉色不小心就會弄得全身通紅;年三十的下午一大家族的男爺們去上祖墳,回家的路上去桃園剪幾顆桃枝插在門樓下----辟邪,女的則在家煎盤煎碗,如豆腐、魚(年年有余)來奉貢;再就是把斧頭倒著放在奉貢處,預示著“福到”;然后家家包餃子,戶戶傳出剁餡兒的叮叮當當聲,匯成迷人的春節前奏曲,屋里蒸汽騰騰,我們趁機在玻璃上亂畫,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配上溫馨的黃色燈光,這就是家,我記憶中永遠的家。
現如今,誰會想到現在一個土豆、地瓜賣好幾塊啊,那時候,土豆和地瓜都儲存一冬,主要為了選好的留作來年的栽子,所謂栽子就是發的芽,割下來,載到土里,一個能割五六個芽,經過一夏天的施肥澆水,就長成秋天一大嘟嚕的土豆和地瓜了。現在都講究,發芽的就不要吃了。那時候,挖下來栽子剩下沒有芽子的用葷油一燉,簡直就是春天缺少蔬菜季節里的美食。那時候,農村都有土炕,奶奶冬天在炕上蓋著被子給我們姊妹仨講故事,我們姐妹就輪流給奶奶捶肩膀,她有肩周炎,是年輕時勞累過度留下的病根。等我們在外面瘋跑夠了,回來跳到炕上暖身子的時候。奶奶就用掏火爬從燒完的鍋灰里勾出一兩個燒好的土豆和地瓜來,磕掉烤焦的外皮上的炭灰,那熱乎乎的外焦里嫩的肉就是冬至臘月里最美的小吃了。
農村都是趕集,只有臨近春節,母親才會在集市上買回布料,領著我們去裁縫家里,量身定做新衣服。那時候的要求不高,就是必須縫有幾個大“內置口袋”,能在大年初一拜年串門的時候多裝些瓜子和糖塊吃。量完尺寸,就一天天數著日子盼新衣了。即便是新衣服已經拿回來,也只能試一試合不合身,然后就存在母親的柜子里,大年三十的晚上才能里外三新地換上。一起拿出來的還有奶奶從夏天就開始剪鞋樣、納底子、一直到冬天才能上鞋幫的千層底布鞋。這種“家做鞋”吸汗、耐穿、合腳。還有防病的功效,不生腳氣!如今想穿上家做鞋,難上加難,大概要幾百元一雙。看過,鞋底卻不如奶奶納的線密。
現在的春節過于熱鬧,煙花鞭炮密集的有些浪費。大人孩子們玩的也應有盡有,我覺得還是農村的新年頗有情調,東一家西一家的爆竹在寂靜的夜空陸陸續續,零星而不斷。徹夜不眠的野小子們隔三差五地在年夜里放響幾個爆竹,一只手拎著,一只手點著,這時候,凡是男孩子都可以在嘴里叼上一支煙,點上一枝香,很男人地看著手里的爆竹竄向空中炸響,這才是過年的儀式。不能在手里點放爆竹就像是只能看別人放鞭炮一樣,不能親手點燃在天空炸響的爆竹也是新年的遺憾。
過春節,在我年輕的記憶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家,是我們每個人心靈溫暖的港灣,親人是我們最終的牽掛,不管你是否成功或是還在打拼,收拾收拾行囊,就象歌中唱到的一樣。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認為一家人團聚,這才是父母和我們所共同需要的!此時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