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煤礦 丁曉曉
老公下班回家后,望著莫過耳邊的頭發,催促他去理發店理發,他瞪著眼睛說,不出二月二不能理發。對于他信守傳統的老思想,既是感到好笑又是無奈。翻看日歷牌,離“二月二”近在眼前了。
記得小時候,對于每一個節日都是特別的盼望,過了元宵節之后,繼而迎來“二月二”。那時候對于“二月二”沒有特別的認識,只是知道每到那天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料豆。
大人們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干,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蝎子爪(即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面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再放上肉,加以佐料制成。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長大以后,對于這些節日只是日歷牌上的一個標志,不再抱有兒時那種期待,也不再歡呼于端上桌的一盤盤料豆,放一顆入嘴,咀嚼著回憶,品一份心情。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