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當自強
——讀胡錦濤《紀念共青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有感
金威熱電 張獻勇
青年,一個多么美的名字,雖然已經結婚、有了孩子,再回憶青年時代的事,仍然有一種年輕的沖動,不服輸、敢冒險、有活力,這好像都是青年人的特點。
按照共青團的年齡范圍,14歲到28歲都可稱為青年,也就是1984年到1998年出生的人,是“80、90”后的絕大部分。看看我身邊的青年,看看網上報道的青年,我有一種擔憂,因為普遍反映新一代的青年的狀態失去的朝氣,“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已似成為的過去,現在的青年們已被“郭美美(28歲)、李剛的兒子(李啟銘24歲)、藥家鑫(23歲)、干露露(27歲)、官二代(代表人物:擬任副局長王茜21歲)、富二代(代表人物:婚禮7000萬元的煤老板女兒)……”等等的烏云遮住了光環。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講話中,回顧了自五四運動以來青年在社會變革、在經濟發展、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近代更有許多名人對青年有獨到的論解,除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還有魯迅、列寧、高爾基、歌德、李大釗、朱自清等等對青年給予了無尚的期望,老一輩革命家也無不是在青年時期就開始立志、修身,為建立民主國家而走上革命道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都是在他們青少年時期立下的目標。愛國、為民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特殊品質。
今天的青年都是“垮掉的一代”、“網絡憤青”、“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等負面報道充斥各種視線的一群人,限于教育體制的原因、限于網絡游戲吸引的原因、限于經濟社會金錢至上的原因,不少青年陷入迷茫、陷入沉淪,做出不符合身份特征的事,沒能發出青年應有的號召聲音,無法成為新一代青年人的表率和父輩們的驕傲。
胡總書記講話中說,當代青年是無比幸運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的一代,并提出了五條希望堅持,是針對當代青年總結上的要求和鞭策。樹立遠大理想、甘于刻苦學習、發揚艱苦奮斗、努力開拓創新、提高高尚品行正是新一代青年缺乏的、急需提高和改正的。
青年,在學校,應該成為為報效祖國而刻苦學習知識的學習先進;在工礦企業單位,應該成為鉆研技術,為集體效益提高而增進工作效率的生產標兵;在社會,應該成為見義勇為、弘揚正氣、敢于批評不正之風并做斗爭的道德模范。
我們看到,浙江寧海16歲葛九益在廣東路遇持刀劫匪,一躍而上,英勇搏斗,協助警方擒獲劫匪自己負傷;山東金鄉15歲李目輝勇救4名落水兒童,獻出年輕生命,被譽為“王杰式好少年”; 楊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7103廠鉗工組組長、全國技術能手,19年時間,扎根企業,由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青年的榜樣;紐約留學生面對菲律賓的無理要求,示威大喊“滾出黃巖島”,發出了愛國青年維權的最強聲音,這一代的青年,創新、發展使國家富強、民族強大是所肩負的使命,興國、富民是這個時代優秀青年的特殊品質。
面對國內國際的惡劣新形勢,青年更應該牢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努力踐行“八榮八恥”,拋棄“金錢至上”的庸俗觀念,拋棄“外國的制度是民主”的危險思想,立足依靠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立足護衛960萬平方公里祖國大地,不隨波逐流,要奮發圖強;不做口號上的先鋒,要做行動上的巨人;正確地、清醒地分析判斷當前的各種信息、言論,依靠中國共產黨,依托中國人民,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在學習、工作的各行各業中,不斷提高自身思想和修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當代青年的風采和素質,爭做排頭兵。
我已不算青年,但我要比青年做的更好,更期望青年們深入學習胡總書記講話精神,不斷前進,為祖國奉獻青春;也建議所有人們也都學習胡總講話,客觀認識、評價青年,帶動好、教育好、影響好身邊的青年,共同為中華事業而努力。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