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煤礦 孫思艷
最近我讀了一篇報告文學《守望天山》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的確是一篇震撼心靈,令人沉思的好文章。想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很簡單:一個退役多年的基建工程兵,為報答為報答他的班長在危難之際的舍生忘死的救命之恩,在眾人的疑惑與不解中毅然放棄原本令人羨慕的縣城工作,攜妻帶剛出生不久的幼子重返天山為其班長和168名戰友烈士孤獨的守墓24年的感人故事,可貴的是這個老兵對自己所做的犧牲沒有一絲悔意,而且他們一家還將繼續執著的守候下去,直至永遠。令人欽佩的不止這些,而今他有把他的長子送往部隊,幾經周折來到他當年所在的天山公路獨庫路段,繼續完成他當年未完成的筑路使命,報效國家。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支撐他們一家人一守就是24年而且還要繼續守下去,他為什么要這樣?在天山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又是怎么熬過來的,帶著種種疑問,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長長的報告文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退役老兵的名字叫陳俊貴,在30多年前,部隊在修筑天山公路時,遇到了大雪封山,官兵被圍困在雪山上,彈盡糧絕,上級派陳俊貴等四名戰士去40公里外送信救援,四名戰士帶了20個饅頭,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三天三夜,生命遭到極大威脅。班長鄭林書將最后一個饅頭讓給了陳俊貴,陳俊貴因此活了下來,最后用了七天的時間把救援信送了出去,而班長鄭林書和副班長羅強英勇犧牲,陳俊貴腿部凍殘,頒發殘疾證屬三級,榮立三等功,另一名戰士陳衛星腳趾頭被凍掉,頒發殘疾證屬三級,榮立三等功。陳俊貴復員后,十分想念班長,經過了復雜的思想斗爭,最終拋棄了縣城的工作,帶著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重返天山,為班長和168名烈士守墓。在記者采訪陳俊貴的昔日戰友陳衛星時,他是這樣糾正陳俊貴的,當時陳俊貴存活下來并不是全因為吃到最后一個饅頭,在當時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下,一個饅頭的作用沒那么神奇,他只是對班長的決定而感激,對自己當時的不管不顧的獨吞那個饅頭而愧疚,在當時饑寒交迫的危急時刻,一個饅頭意味著什么,只有當時的他們才能深深體會,而身為班長副班長的他們是剛入黨不久的新黨員,而陳衛星比陳俊貴加入隊伍早,經過復雜的思想斗爭,三人最后決定把僅有的一個饅頭留給陳俊貴,沒等陳俊貴多想,班長鄭樹林就命令陳俊貴吃掉。可見昔日戰友的情操與境界是多么的高尚。致使這一幕牢記陳俊貴的頭腦終生難忘,才有了他復員后毅然決絕的放棄令人羨慕的生活重返天山。也正因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樸素道理才使陳俊貴一家意志堅定的守候在天山24年,這24年他們吃盡了生活的苦而不后悔,由于經濟的困難交通的閉塞,他們靠吃天山的雪水,靠挖天山的野菜為生,住的是自己開挖的地窖子,這一住就是九年,后來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才使他們遷移近郊解決了戶口及孩子的入學問題。這樣的生活陳俊貴一家已經很滿足了,用陳俊貴的話說,他的戰友無私奉獻,為國捐軀,而他還能活著不是很幸福嗎?
現在想來蜿蜒而平坦的天山公路是筑路老兵們用青春,熱血和生命鑄就的歷史奇跡,修筑天山公路縱然條件異常艱苦,凍死餓死是常事,由于天山海拔高,氣壓低士兵們蒸饅頭都蒸不熟,無奈用火烤著吃,即使這樣也擋不住老兵們前進的腳步,所以才有陳俊貴義無反顧的送兒子當兵,后又幾經周折把兒子送往他當年所在的天山路獨庫路段的基建工程處去完成他當年未完成的使命。
面對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情感泛濫的時代,誰又能渭水舍棄呢,更何況寶貴的生命呢,雖然我們不一定做出陳俊貴那樣的驚人抉擇,但我們可以學習他的知恩圖報,學習老兵們的無私奉獻,學習班長的舍生救死,這應是一種大愛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繼續傳承下去,越傳越遠,直至抵達每個人的心靈。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