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云煤礦籌建處 劉晉杉
從前有個國王到花園散步。深秋時節,花園里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只有細小的心安草茂盛地生長著。
原來,橡樹由于沒有松樹那么高大挺拔而輕生,松樹因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出許多果實嫉妒而死,葡萄則哀嘆自己終身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而憂郁患疾,其余的花草也都因為自己的平凡而無精打采。國王看了看這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心安草,問道:“別的植物都枯萎了,為什么你卻生長的這般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這則寓言看到這里,心中感觸頗多,潛意思里的認知似乎已經有些微妙的變化。到底是什么支撐著毫不起眼的小草如此心安的存在著呢?我想找到最正確的答案。不自卑?不灰心失望?沒有非分之想?伏案沉思,腦海中突然閃過一本書的名字——《不抱怨的世界》。于是恍然大悟,是無怨!
抱怨是成功的天敵,抱怨是快樂的克星,抱怨是弱者的標簽,抱怨是人生的毒藥。抱怨如此可怕,卻鮮少有人認識到自己無時無刻的抱怨,這也是成功和真正快樂的人少之又少的原因。威爾·鮑溫推行“不抱怨“運動的目的是轉化世人的思想,是為了改變世界的風氣。而我不是牧師,也不是政治家,我拯救不了全世界,我只是想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一個企業都能夠懷有一顆”無怨“的心,該是多么美好的景象。
我們身邊總是充斥著太多的抱怨:抱怨家境不如別人富裕,抱怨薪水與付出不成正比,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抱怨工作太苦太累……如此多的“不順己意”包裹著我們,我們怎么會不累?一味的抱怨,只會令自己喪失斗志,在消沉的海洋中溺亡。不如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改變,用行動去改變可以扭轉的事情,用平淡的心去接納無法控制的東西。
不抱怨就是知足。所謂知足者常樂。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把焦點放在“有余”的地方,對于“不足”,只把它當成奮斗的積極目標,努力追求但不沉溺。
不抱怨就是包容。我們不是神仙,不可能從不犯錯。一視同仁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用包容自己的心去寬待他人,其實每個人的錯與對都是可以理解的。
不抱怨就是有責任感。在家孝敬長輩,呵護愛人孩子,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干一行愛一行,把這些責任深深烙在心底,就算再苦再累也會覺得理所應當。
不抱怨就是知感恩。感謝命運讓我們跟親人朋友相遇,感謝家庭給我們營造一個溫暖的避風港,感謝企業給我們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感謝幫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善良,感謝路途中的磕磕絆絆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朋友的陪伴之情,感謝愛人的不離不棄……身邊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我們怎么舍得再抱怨?
“不抱怨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似簡單卻很講究的大智慧,它更是一種精神,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這種精神,也匱缺這種精神。”不抱怨的人生最快樂,不抱怨的世界令人向往。打開抱怨的枷鎖,欣然接受生活賜予我們的酸甜苦辣,風輕,云淡,心便安。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