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拜年是從殷商祭祖的典儀中演化而來,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已成為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濟寧這一帶,深受孔孟思想的教化熏陶,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和諧和睦的仁愛美德在拜年這件事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大年初一頭一天,太陽還沒露臉,村里拜年的人已是三五成群,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了。這是過年最熱鬧的一天了。晚輩要到長輩家里拜年,同輩之間弟弟、弟媳也要給哥哥、嫂子拜年,一邊磕頭一邊噓寒問暖,說一些祝福的語言。在村里我們家族大,一個上午都拜不完。聽母親說,她結婚的那年,拜了三天的年,累的不想說話、不想吃飯,但這是家族的規矩,再累也要堅持拜完。
初一的早晨,我們還沒吃完飯,本家的叔叔、哥哥、侄子們已站在門口等著拜年了。我父母連忙放下碗筷端坐在八仙桌的東西兩邊,在叔叔的帶領下大家一起跪下磕頭。叔叔嘴里還念念有詞的祝福二老身體安康,壽比南山,諸事吉祥!大家起來后,母親連忙端出早就準備好的瓜子、糖塊、花生、果子,一把一把地往小孩子的衣兜里裝,父親則拿出平日舍不得抽的好煙,分給會抽煙的叔叔、哥哥們。他們走后,我就和哥哥一起出門拜年去了。先到大叔、二叔家,再到各位哥哥家,沒出五服的本家都要去。十二點之前拜不完第二天上午再接著拜,下午不拜年,據說不吉利。
腰包裝滿瓜子糖果的孩子們,下午自由了,都撒了歡的去玩耍。女孩子不拜年,一個個打扮的花枝招展,黑亮的小辮上扎著鮮艷的頭繩,頭上插著彩紙做的花兒,扎堆成群的在一起跳繩、踢毽子、抓石子,心靈手巧的玩“翻皮筋”(五顏六色的塑料細線女孩子扎頭用)的游戲,一人兩手相對,用手指穿起兩根首尾相連的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將皮筋穿插接替過來,變化成不同的圖形,圖形越復雜越好,就這樣周而復始不停地接龍,直到皮筋在誰的手里變成了兩條直線就算輸了。
男孩子們玩的就沒有這么文靜了。他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并且是別出心裁的變著花樣的放鞭炮。或是在炮上壓一塊碗碴瓦片,看誰放的響,瓦塊崩得高;或是將沒有捻子的啞炮從中間折斷相對而放,點燃使其相互噴射,取其名曰“老媽媽嗤老頭”;更可笑的是調皮的“搗蛋蟲”偷偷把炮插在牛糞上,本想出其不意炸別人一身,誰知炮捻子燃燒的太快,沒來得及跑開,結果炸了自己一身,惹來一陣暢快的大笑……
那時沒有錢買更多的鞭炮,一家也就兩三掛,大年夜放一整掛,上供時敬老天爺用,剩下的從初一到十五要放好多天。所以都是拆零了一個一個的單放。記得那時屬于我“私有”的只有一掛50頭的“豆茬炮(又細又短的小鞭炮)”,但總是舍不得放,留著分給我的侄子和外甥們。我手里有鞭炮做誘餌,他們對我俯首帖耳、惟命是從!讓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就像將軍一樣對他們發號施令,特有成就感。放完鞭炮就和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一直玩到昏天地黑互相看不見彼此了,才戀戀不舍地回家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數這一天玩得最輕松開心。
這就是我童年記憶中的過年。如今的過年和那時沒法比,少了許多的期盼激情和樂趣,就像網上流行的那句話:“那時雖然窮的像孫子,但快樂的像爺爺。”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