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正是闔家團圓的幸福時刻,也是禮尚往來的主要節點,但越是重要節日,黨員干部們就越要保持警惕,繃緊紀律這根弦。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親戚朋友之間歷來都有節日互相走動的傳統。《禮記》有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幾千年延續下來,這種傳統習俗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在婚喪嫁娶、壽辰生子、逢年過節等時候,親朋好友之間免不了走動走動,包個紅包、湊點份子錢、送點節禮。這種禮尚往來以感情為紐帶,主要還是在來往之間加強聯系、增進感情,屬于正常的人情世故。然而,時下的禮尚往來在某些人群中已經不再原汁原味,而是變得越來越庸俗化、利益化,有的在“禮”上大做文章,信奉“禮重情義重”,有的目的不純粹,把“禮尚往來”當成了搞不正之風的幌子。
“廉不廉,看過節,過節不忘‘廉’。”節日里,節風連著作風、政風和黨風,節點突顯重點,年節是黨員領導干部黨性修養的“試金石”,也是考驗黨員領導干部廉潔情況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必須明白:人情是人情,紀律是紀律。這中間有著明確的界限,不應混淆,更不容模糊。從不少落馬官員的懺悔中,不難讀懂廉潔底線的失守往往就是從收受紅包開始的,看似是人情往來,其實是腐化收買。“物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黨員干部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嚴于律己,逢年過節切莫“失節”,“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真正做到日常不失清正之志,遇到節日不失儉樸之風。
能否清廉過節“不失節”,考驗著每一個黨員干部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就需要黨員干部心存敬畏,在思想深處筑牢紀律底線,時刻以老一輩廉潔楷模為榜樣,自覺拋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僥幸心理及“不給好處不辦事”的潛規則思維,劃清習俗與紀律、人情和法規的界限,做到頭腦清醒、防微杜漸。
眼下,中秋、國慶兩大佳節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一個是傳承民族文化、祈盼豐收幸福、萬家歡聚的團圓節,另一個是慶祝國家成立、舉國紀念、普天同慶的國慶節。兩個節日一“家”一“國”,何其美好,正所謂“廉潔門第春常在,公正人家慶有余”,期望廣大黨員干部歡度“中秋”,過好“廉關”。
■金源煤礦 靳慧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