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節中提煉新聞的閃光點
為提升集團公司各企業基層通訊報道員的寫作能力,更好地為企業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7月2日集團公司邀請山東大眾日報社高級記者逄春階、呂光社兩位省內新聞界名人為大家奉獻了一豐盛的文化大餐,讓大家受益匪淺。據了解,逄春階作為山東大眾日報社資深記者,省內為數不多的新聞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在業界內有口皆碑,其工作作風、寫作風格是我們這些企業通訊報道員學習的榜樣、追崇的目標。
許我們無法像逄春階老師那樣在新聞戰線上取得耀眼的成績,更不能單純地在寫作成就上與其相提并論。可逄春階老師身上那種對新聞采寫27年如一日般的嚴謹態度是我們必須加以學習、借鑒的。講座中,逄春階老師沒有夸夸其談,而是憑借幽默親切的話語結合自己的親身新聞采寫經歷,把所有的聽眾漸漸引入到了課堂之中。尤其是逄老師結合自己在采訪臺兒莊大戰遺址的經歷向參加培訓的學員傳授了在寫作中具體,具體,最后還是具體的心得,特別是那句能用數字說話,就用數字,讓我在心里產生了共鳴。
記得自己在部隊服役初學新聞寫作時,師從一位德高望重的軍事新聞記者,他告訴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想入這門易、想做好這門功課難、想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求你無論是平時還是工作中都要細心、細心、在細心,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深入到這門功課中來。老師的叮囑就像一雙無形的眼睛時刻盯著我一樣,讓我在新聞寫作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往往是一篇稿件采寫完畢后自己要反復讀、來回推敲上十幾次,確定無誤后才敢交給老師批改。而在老師批改的過程中,我這個初學新聞的“新兵蛋子”是沒有膽量放松自己的,整個人像一根木樁式地站在旁邊認真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那種對老師的敬畏與尊重是發自內心的,沒有一點點的虛偽。有時為了一篇稿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直到最后老師說“稿件要注意細節、細節最好的體現就是能用數字說話的地方絕不用文學術語,這點要牢記在心”。老師的話不多、但讓我受益匪淺。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后來我的這位新聞啟蒙老師因升職調到了軍區新聞宣傳處,而我留在原部隊繼續從事基層新聞宣傳。正是憑著入門之初培養出的嚴謹作風,讓我在部隊的新聞宣傳工作始終保持著細致嚴謹的寫作風格,凡是需要現場采寫的新聞從不找下邊要匯報材料,而是自己親自跑現場、找新聞主人公面對面的談,正如逄春階老師在講座中所表述的那樣:天下的河流千萬條,最好的河流是交流 。通過心貼心的交流讓我發現了許多原汁原味的新聞亮點,正是有了這些可貴的新聞亮點讓自己采寫的新聞作品頻頻在軍區《前進報》、《解放軍報》、《軍營文化天地》、《中國青年報》等省部級及中央級新聞媒體上陸續發表,年底我也因此榮立了三等功,這對一名初學新聞寫作的新兵蛋子來講是一個最好的獎賞。
如今,我從部隊轉業到濟寧能源集團工作也有十多年。這期間雖然從事過不同的工作,但無論在那一個崗位,我都能細心嚴謹的對待自己從事的工作,這也許得益于初學新聞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吧。今天講座中逄春階老師講述了自己在臺兒莊會戰遺址彈孔墻查彈孔的經歷讓我深受感動,原文如下:上面有94個彈孔。除了被挖去的這塊墻,我們數了大大小小的彈孔是572個。其中如雞蛋大小的彈孔是144個,累累彈痕清晰可見,已無法數清。清真寺院內,還有一棵柏樹,歷經73年風雨,它身上的“傷口”,好多已經愈合,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10個深深的彈孔。這些翔實的數字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對歷史的尊敬、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認真態度,也正是通過這些無聲的數字,向后人述說著中華民族那段屈辱而悲壯的抗戰史,這無聲的數字讓每一名有正義感的新聞工作者在書寫這段歷史時除了細心、細心、還是細心,別無選擇!
正是因為在逄春階老師心中有了這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正是因為有了一個新聞人對中華民族英雄發自內心的敬仰,才寫出了內容真實,事實準確的撼人巨作《古運河畔,那座“復活”的城》。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令人信服的基礎,本文也原文不動地刊登在了2011年10月5日的大眾日報頭版頭條上,讓讀者再次感受到了那段萬眾一心、共同抵御外敵的真實歷史。所以每一名新聞從業人員,采寫新聞稿件時就必須遵循好事實真實,所寫的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發生發展的經過不能虛構。每個事實,每個數字、包括細節在內都準確無誤,能自己跑現場的一定要自己到現場,因為只有到了現場你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如果一條消息失真或者一個數字出現誤差,不僅會減低其新聞價值,失信于民,而且還會損害企業形象。
因此,作為一名企業通訊員,一定要像逄春階老師那樣嚴格要求自我,從各個方面做到嚴謹細致,除了細心、細心、還是細心,唯有如此,寫出的文章才能經得起推敲,才能既表達清楚新聞事實,又不至于帶來負面的影響。
▉花園煤礦 仇文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