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自然涼
近日,隨著大暑節氣的如約而至,夏日的氣溫也到達巔峰狀態,讓人酷暑難耐,紛紛躲避在空調室內不肯挪動半步。而相比現代人單調的吹空調度夏,古人的避暑方式則更貼近自然。
他們可以在大樹下面置把藤椅,藤椅傍邊備上一壺春茶,手搖蒲扇悠哉悠哉躺在上面,好不愜意;或于青山綠水間頭戴一草帽找一僻靜之地垂釣,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心凈如水,自然涼快;抑或邀約三五棋友,于小亭中棋盤上斗個人仰馬翻,忘卻焦躁的暑氣……采蓮、下棋、垂釣、撫琴,古人將夏日過得如此趣味盎然,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企及與效仿的。
但凡事皆有例外,那個史上最離經叛道、放蕩不羈的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說自己一生最快樂的三年,就是為躲避戰亂而在大山中渡過的時光。夏天,一絲不掛光脫脫地在行走于山林里當野人,吃野果,穿行于荷香之中,醉臥在長松之旁,在泉水邊洗硯臺,渴了就煮水泡茶,那種自自然然將自己赤裸裸地與山川草木蟲魚天地渾為為一體的“裸夏”之法,恐非一般人能及。
其實你只要有著一顆安靜的心,就能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深得禪味,最先從精神層面“降溫”:每天把滿筐滿簍的大志向都放一邊,在竹影荷風的小院子里虛心向禪,修身養性。有太陽時,清幽的竹影里,人竹俱綠;沒太陽時,似有似無的清風里,人比風還瀟然灑然。他的祛暑妙招:“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散熱由心靜,心靜自然涼,以靜制動,才能消夏生涼啊。
也可以隨意讀點什么,唐詩宋詞、明清小品、當代散文,都可以拿起來,讀上兩三篇,文氣山長水遠,意蘊沉靜。一個個字被文人調遣得像涼涼的舊夢和月光,紛揚飄來。陸游說“月侵竹簟清無暑”,意思是月光撲在臉上,有涼意呢。也可以獨坐于小院,閉目小憩,聽一段清風,心靜;品一杯茶香,身涼。甚至什么也不想,就這樣靜靜地坐著,心情緩緩失重,下沉,下沉,像一根羽毛,擺脫風的糾纏,沉靜穩妥地找到自己的歸宿。
還是白居易,他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禪師在悶熱的屋中獨坐。便問道:“禪師,這里那么熱,為何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里很涼快。”白居易頗多感悟,成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原來,心房如禪房,一切皆出于心,心靜自然身涼。
▉花園煤礦 仇 文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