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寶貝兒子:
回想疫情期間,當你用渴望的眼神注視我,問我什么時候去奶奶家接妹妹時;當你打電話給姥姥,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時……媽媽其實有很多話要說。
學榜樣 做一個有擔當的行動者
疫情阻擊戰,我們被眾志成城、群防群控的中國力量所震撼,我想告訴你的是,我更希望你將來成為一個行動者,成為保護人的人,而不是被保護的人。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講道,“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身患漸凍癥的金銀潭醫院張定宇院長,毅然舍長發的90后小護士肖思孟,滿目勒痕的劉麗……
做奉獻 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
疫情拉開了距離,卻沒有隔離我們彼此,因為有“逆行者”。“逆行”于火神山、雷神山是勇者,“逆行”于社區、街道也是勇者。
社區執勤的工作人員不辭辛苦,做好防疫工作,守護大家安全。你還會從電視上看到83歲的拾荒者,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捐贈災區,從抖音上聽到“河南村長”的余音繞梁……
這一切都在拉近我們的距離,親愛的兒子,你應該記住,奉獻的大小可能有參照物,但奉獻的價值卻從來無法衡量的。爺爺奶奶照顧好妹妹、你的父親站好食品安全的崗、你的媽媽每天都要做好家庭衛生和消毒,請相信媽媽,你的懂事也是一種奉獻。其實我們的家是一個縮影,都在行動,都在貢獻一份力量。
愛知識 做一個能奮斗的學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努力,理想就始終只是理想。媽媽仍要再次叮囑:要認真完成作業,提高效率;要堅持獨立,培養自律。要堅持讀好書,要堅持背詩詞,要去學一首歌曲,要去練一段唱腔……
兒子,作為母親的我,希望你愛知識、學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希望你能在寒窗苦讀的奮斗中,體會收獲知識的快樂和生活的充實。寒風過后,會有暖陽,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也愿你這顆青苗能抽枝發芽,愿你這株嘉木能茁壯成長!
■義橋煤礦 陳琳琳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