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參加集團公司組織為期四天的政德教育培訓,系統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深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深知自身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通過學習思想深受洗禮。在此淺談個人學習感悟,與大家共勉。
1.如何做人。自古以來,儒家學派中仁、義、禮、信、智的做人之道。《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書,被稱為“四書”。在儒家的“四書”中,詮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即仁、義、禮、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礎;義是做人的氣節;禮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導。
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論行動都合乎禮儀就是仁。一旦堅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會推崇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回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答:“不合禮制的事不看,不合禮制的話不聽,不合禮制的話不說,不合禮制的事不做。”由此看來,孔子倡導的“仁”包含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恥、知善惡、自重自愛,有強烈的榮辱感,還包括為人真誠、博愛、寬厚待人等等。
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的話,又對孔子關于仁的觀點作了補充。
《孟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請問先生您在哪方面最擅長?孟子回答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自己最擅長的有兩點,是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辭,二是善于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接著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解釋道:“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意思是說,浩然之氣是一股人間正氣,需要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能做不義的事來損耗它,隨著正義的思想和行為的不斷積累,一個人身上的浩然之氣就能夠像泰山氣象一般充塞于天地之間。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則被孟子稱之為“大丈夫”。孟子認為,具有大丈夫氣概的人應該居仁、由義、守禮,就是要做到講仁義、重禮節,而且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堅守下去,所以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能屈”,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也就是說,浩然之氣也可以稱為大丈夫之氣。
兩千年來,孔子倡導的仁、義、禮、信、智,孟子的浩然之氣,經過歷代先賢、志士的弘揚與實踐,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的精神支柱,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脊梁。作為黨員干部要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行得正,走得遠。
2.如何戒貪。在孔府內宅的屏門上有一幅“戒貪圖”,圖中貌似麒麟的神獸就是“犭(念quǎn)貪”(也可寫為“貪”)。“犭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寶物,包括了“八仙過海”的神仙賴以漂洋過海的寶貝,應有盡有。但它并不滿足,仍對著太陽張開血盆大口,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占為己有。可謂野心極大、欲壑難填,最后落了個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場。衍圣公將此圖制作在宅門附近,以提醒孔氏裔孫牢記圣人教誨,不貪贓枉法、不貪得無厭。貪廉一念間,榮辱兩重天。
孔子的一生重道義輕財利。他說:“不義面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驗于利。”孔子非常理性,他承認人有正常的欲望追求。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氏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富貴是人人都喜歡得到的,貧賤是人人都希望擺脫的,但是求得富貴和擺脫貧賤都需要用符合道義的手段。這也就是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論語?季氏》中記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就提醒我們要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有側重地約束自己的欲望。
《論語?季氏》中還記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是敬畏、尊重之意。三畏,體現了儒家對自然規律道德權威和歷史文化智慧的尊重。這一點對于企業管理人員尤為重要。常言道,官有所畏,業有所成。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始、慎微,才能在人員管理、煤炭銷售、設備采購、招投標、工程驗收等重要環節,“思”而出乎理智、“行”而不忘法紀,才能更好地為企業和職工服務,才能保持風清氣正干事創業激情。
3.如何好學。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自幼求道問學,學無常師不恥下問,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終由好學而成就博學。好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事無巨細,持之以恒,活到老,學到老,修養到老。孔子主張“多聞”和“多見”。他認為,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學習得來的;主體如果不好好學習和掌握道德知識,不但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反而會走向反面。他以自己舉例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在他看來,好學是君子的必備之德:“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個人修養行為的自覺性,減少其盲目性。諸葛長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博學多才,活學活用,急用先學。只有把知識溶解了、與實踐結合了、能運用了,你才會算是真學了。
4.如何自省。孔子在《論語》中,有很多關于反思自省的話。他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意思是你對自己要嚴格一點,對別人要寬容一點,遇到事情要多想想自己的不是。這是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事原則。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意思是說見到好人就向他學習,見到不好的人,我就要趕緊反思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像他那樣,有的話趕緊改正。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在自省方面,比孔子要求還嚴格。他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的行為。他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第一是反省自己替別人幫忙做事情,是否真的全心全意?第二是反省我和別人交朋友,是不是真的誠實守信?第三是反省我每天學習的東西,有沒有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就是自省的精神。
而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孟子說得更清楚。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一個君子應該有的態度是,不怨天不尤人,先從自己找原因。也就是俗話講的,你不要睡不著覺,怪床歪。諸葛長青:你反省自己了嗎?你的優點是什么?你的缺點是什么?如何改正?如何提升?這不正是我們黨員干部每天需要反思自省的地方嗎?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我將進一步學思踐悟,陶冶情操向上向善,立足本職擔當奉獻,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濟礦物流 董龍華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