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思想代表,“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文化發展中,不僅是對個人品行的規范要求,更是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要素。在當今企業管理中,儒家思想也是重要的企業管理思想,需要我們細細研學。
人資管理要“仁”。“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何為“仁”?《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是論語中對“仁”的注釋,即對他人的關愛,體現了與人相處的和諧原則。
對現代企業人資管理而言,“仁”即人本思想的核心,不僅體現在對員工的關懷,更表現在創建和諧的氛圍。首先,企業要真心關愛職工。中國人“家文化”的積淀之厚,滲透到了企業的各方各面,管理企業就像管理一個大的家庭,只有真正用心對待員工,員工才能真正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其次,企業還要創造和諧的氛圍,如何將企業之間、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員工和員工之間的關系有機融合,值得所有人認真思考。
和諧發展要“禮”。“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儒家思想中的“禮”,泛指任何個體之間的一切道德約束和行為規范。在企業管理中,儒家的“禮”在調和企業人際關系、引導企業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和以往的企業管理逐漸不同,當今企業的發展不再是金字塔式的一層壓一層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代表著高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自治管理的管理架構,在表面的自治和民主之下,“禮”的思想可為我們重新建立起一種內生的秩序,實現散而不亂、民主而不亂粹。另一方面,我們常講“無規矩不成方圓”,“禮”的思想也為我們樹立“規矩”意識提供了思想保障,引導企業的高效和諧發展。
合作交流要“義”。《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里的“義”定義為去做該做的事。何為該做的事?孔子認為“義”應該以尊賢為核心。
在現代企業中,什么是該做的事?對待企業員工,要“貴義賤利”,讓每個員工都感覺自己所付出的勞動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從而把自己視作企業得一份子,與企業共同成長和發展;對待合作伙伴,要嚴守商業信譽,哪怕吃虧、貼錢也能按照起初的商業承諾做下去,甚至于能做到主動讓利。只有把握好了“義”之道德天平,懂得了取和舍之間的平衡,才可能在內部協調好利益分配,在外部處理好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做到長期的和諧、互利、共贏,從而共同發展壯大。
創新發展要“智”。在古代文化里,“智”即可同“知”,是儒家大智慧的一種體現。孟子曾說過:“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儒家之“智”是對人對事對天地萬物的認識,與“知”等同。
在企業管理中,“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企業管理者的“智”用,以及企業員工的“智”學。首先,儒家之“智”的管理內涵表現在作為企業管理層面的人,必須對企業各項事務及人員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否則容易造成混亂。管理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深入理解儒家之“智”,然后運用到企業,才能做到企業管理之“明”,做到知人善任,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其次,儒家之“智”的管理內涵表現在企業員工的“智”學。在現代知識型、智力密集型企業的管理過程中,員工的創新能力、對于新知識新事物的學習接受能力更是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只有持續的智力創新和變革才能讓企業傲立于市場的浪潮之中長期生存。
經營銷售要“信”。《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孔子要求人們要“復”,即實踐和履行。《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見“信”已經成為了君子相交的根本。
儒家之“信”,不僅包括個體之間的交往,也包括了集體中間的互動。儒家之“信”的管理內涵包含著兩方面的內涵。第一,儒家之“信”在企業管理層面,要想實現企業管理的大治,就一定要誠信為本,作為管理層面的人若不能言而有信,則容易失去企業立足之根本,管理也就無法延續。第二,儒家之“信”還表現在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信”。只有企業員工信任企業,認為在這個企業工作,能夠實現自身價值、創造美好生活,員工才肯積極投身到事業中。
■安居煤礦 李猛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