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我下班后打開朋友圈,突然看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幾個字,我一時呆住,怎么可能呢?前些日子媒體還報道他正在研究水稻新品種呢,怎么可能呢?我馬上去官方新聞網站核實,一條條往下翻,多希望有一條官方網站出來辟謠,但這個噩耗是真的!頓時鼻子一酸,有些不知所措。一個離我如此遙遠的人的離開,怎么會如此觸動我這個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心靈呢?因為此刻我家飯桌上的一碗米,是因他我才能夠吃上的,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讓我們國家的水稻產量實現了巨大的飛躍,讓我們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們吃上了飽飯,未謀其面,卻深受其恩!同時對世界的糧食產量起到了巨大的促進提高作用。
袁老曾說:“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們試驗田里的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了雜交稻,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袁隆平用他的一生給我們詮釋了他是如何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據報道,今年年初,91歲的袁老依然還在工作著,入院前,每天早晨都會開門看看稻谷,看完后才回屋里吃早餐。60年前,他想讓我們吃飽,60年后,他想讓我們吃好。
袁老曾談及成功的“秘訣”體會,用八個字概括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就是力量,是創新的基礎;汗水是要能吃苦,任何一個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和苦干;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識、經驗、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升華的產物;機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學會用哲學的思維看問題,透過偶然性的表面現象,找出隱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堅持做到這幾點,才能突破障礙,實現夢想。對于他的諄諄教誨,又有多少人受到啟發,用實際行動踐行著!
端起手中的米飯,內心涌起無限的哀傷,覺得這碗米飯今天變得那么沉重,格外的珍貴。以前的時候,總覺得我們有袁老在,他會永遠都在,不會離開我們,我們不怕。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還有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接過了他的薪火,依然在研究水稻,為我們的糧食生產安全默默工作著。
國士遠去,永留稻香。袁老,您是神農氏化身來這個世間來造福人間的,這個世界因為您而變得美好,我們也因您遠離的饑餓和苦難!您的離開無數人為您默默送行,山河也為您默默流淚!無限感謝您,一路走好!
■金橋煤礦 申桂云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