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公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時間概念上講,“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季在于晨”,是強調“第一公里”的重要性。從事情發展進程上講,“萬事開頭難,只要開頭都不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都是在強調“第一公里”的重要性。開局重在開頭。開局起步,就好比人生成長中的“第一粒紐扣”,兩軍對壘時的第一場戰斗,建筑房屋時的第一塊基石。做好這些“第一”,就能增強信心、打好基礎、搶占先機。反之,糾正起來就可能付出很大代價,甚至一錯再錯。我們之所以重視開頭,一方面是因為悠悠萬事,開頭最難;另一方面是因為開頭精彩,成功一半。
“最后一公里”的極端重要性,古人圣者都有論述。習近平總書記也告誡廣大黨員干部“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求全黨同志“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不會是一片坦途,也不可能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實現,有很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需要我們繼續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敢擔起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如何走好“第一公里”?1930年5月,毛澤東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開展調查研究,走好“第一公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第一,要“眼睛向下”。搞調查研究,一定要平等待人,采取同志式、討論式、商量式的態度,決不要當欽差大臣,決不可擺架子,決不能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第二,要“有的放矢”。反對為調查而調查,反對調查的盲目性。任何調查都要有明確的目的。第三,要“親自出馬”。無論是宏觀調查還是微觀調查,重點調查還是全面調查,都不能離開直接調查。直接調查的特點是是直觀、準確、反饋及時,因而是最常用的一種調查方法。第四,要“解剖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毛澤東曾經把典型調查生動地比作“解剖麻雀”。典型調查,就是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進行調查分析,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第五,要“全面調查”。全面調查的目的在于對整體對象作全局性研究。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首先,必須用真心。抓落實能不能知難而進、鍥而不舍,是對管理干部的現實考驗。唯有懷著真心、公正的心態,才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將主觀意愿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表象性、盲目性、隨意性。既要有雷霆萬鈞的“猛藥去疴”,也要有常態長效的“潤物無聲”,切不能只管“漫天撒種”不管能否“落地生根”。其次,必須有恒心。干工作、抓落實特別是涉及全局性的任務,不是單場的“百米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一個接一個的“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間的精彩,而是長久的穩健。必須拿出滴水穿石的韌勁,堅定久久為功的恒心,切不可像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或者一遇到困難、受到挫折,就畏縮不前,半途而廢。最后,必須下苦功。抓工作落實是個“苦差事”,越是接近尾聲越是困難重重,處理起來越是棘手。苦事不用苦心、不下苦功必然會一事無成。對于抓好“最后一公里”工作的落實,必須做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任勞任怨、真抓實干。只有破除消極保守、四平八穩的工作作風,鼓勵大膽“闖”“試”,才能愈做愈實、常做常新。
“第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關系,就是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關系。調查研究是“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第一公里”的目的就是實現“最后一公里”。因此,“第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善始善終,切不可虎頭蛇尾。
■義橋煤礦 秦顯臣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