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幾十載,每每想起家鄉,憶起故土,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鄉的風味小吃。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可見吃是人生的第一要事。人無論干什么,吃飯第一,吃飽喝足了,才有力氣干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飽就是最大的奢望了,如果還能吃出點花樣,吃出些香甜的味道來,那就相當的有口福了!圣人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是飲食文化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們平頭百姓的所謂美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猴頭燕窩,不過是用一些普通的食材,做的時候多花一點心思,吃著可口而已,大多難登大雅之堂。
像我的家鄉微山湖的煎餅,就是如此。煎餅以糧食為主,也摻一些大湖的產品(摻的目的是為了填飽肚皮,不是現在的所謂的綠色營養),苲苲菜(形狀像刺猬,但它長的“刺”很柔軟),菱角秧,芒子米,菱米,雞頭米等。
用高粱米做的煎餅,紅艷艷的,既香又脆。折疊時容易斷裂,所以家鄉人也叫它“兩把捧”,因為不用兩個手小心的捧著就會掉到地上。
用小麥做的叫白煎餅,新烙的白煎餅又軟又香,還有韌勁,越嚼越有滋味。白煎餅當年是“細糧”,農民一年也就舍得吃上兩三個月,是在剛收麥子、農活繁忙,吃一點“好”的,補補身子。
還有用地瓜,豆子,玉米……做的煎餅,都是用石磨,磨成細細的“糊子”,再用鏊子烙制而成。微山人喜歡吃煎餅,也喜歡吃辣椒,有“煎餅卷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說。
讓我難忘的還有“挎包火燒”。這個東西也許失傳了吧?我很久沒有見過它了,很想再吃一口。那時我們街上只有一家經營它,它因形而得名:形狀為正方,頗似挎包(書包的樣子,長寬十五六厘米),它是用拌上油鹽五香粉等調料的面粉,加水和面,揉搓,搟壓,再用焦炭火爐烘烤而成。烘烤時內部生出的熱氣無法泄出,于是膨脹開來,撐得外皮向兩邊鼓起。烤好的“挎包火燒”,香脆焦酥,內里有五六層夾層,疏松柔軟,撕開了香氣撲鼻,如果在夾層里放上油煎的咸魚,稀爛的燒豬肉或辣椒小蔥大醬,那吃起來更是滿口噴香,令人食欲大增,當年我最愛吃這一口。
家鄉還有一種好吃的面,叫“魚面”,也有叫“御面”的。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微山湖時吃過一次,大加贊賞,他讓魚婦將制作的方法傳授給了皇宮里的御廚。此事真假不得而知,但魚面爽口鮮嫩好吃卻是真的。它是用鮮活的湖魚,剔去魚骨魚刺,將魚肉用刀剁碎剁細,和上麥子面粉,要點是將面和的硬一點,再用搟面杖反復搟壓,然后切成細細的面條,用蔥花,姜絲熗鍋,放開水煮熟。味道香滑可口,吃飽了還舍不得放下碗筷,越吃越饞。
仔細想想,各地的風味小吃,大多都是用廉價的原料制作,只是符合了當地人的口味而已。所以家鄉的人,最愛家鄉的飯菜,無論走到哪里,走了多久,都不會忘記的。
█物資公司 殷允劍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