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有云:“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古往今來,小到一家,大到一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始終是我們不能忘卻的“傳家寶”。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節約”二字始終深深地鐫刻在中華兒女的基因里,代代相傳。
古代的文人對于糧食如此描述:綠的謂翠、白的喚玉、紅的就叫胭脂。杜甫生活貧窮苦寒,請不起岑參吃飯。迫不得已,略做一小碟錯落有致的白水豆腐,幽默的岑嘉州戲稱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這樣看來飯宴并不是只有豪氣,其實清湯白水也能演繹出盛世繁華。
糧安方可平天下,食物愿聞布谷啼。閑暇時光,我們總愛走上高高的田壟,看微風拂過一片片金黃的麥田。陽光普照,空氣中仿佛流著金色的麥香。我們還總愛聽稻苗生長的聲音,感覺自己的靈魂也在緩緩拔節,悠悠生長。民以食為天,我們在四季風物更替里緩緩前進,奔流而過的是江河般的匆匆時光,細水長流的是念念不忘。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希望每個人在捧起飯碗時,珍惜糧食,是對耕耘者的最好感恩,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這種負責的自覺,需落實在一粥一飯、一事一物、一朝一夕上。
■安居煤礦 孔杰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