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時間標注時代的變遷,也丈量個人的足跡。一名企業通訊員在新聞路上究竟能走多遠?從仇文身上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能吃苦,才能成長;善吃苦,才能成業,干工作如此,新聞宣傳更是如此。仇文用執著、信念,智慧和汗水,在企業新聞宣傳工作中一路走過、一路執著,在平凡中將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仇文,男,1995年12月入伍,中共黨員,2008年5月轉業,同年12月份分配到濟寧能源權屬煤礦企業工作至今,現任花園煤礦政工科宣傳干事。作為一名“老兵記者”,他用鏡頭講述煤礦企業基層新聞故事,傳遞干群情感,用筆記錄當代礦山人的擔當,展現煤礦人的新形象。其作品先后在《中國煤炭報》《中國安全生產報》《中國礦業報》《企業家日報》《山東工人報》《齊魯晚報》《山東國資》《濟寧日報》等中央、省市級主流媒體刊發,連續15次被所在單位表彰為“新聞宣傳先進個人”。
采編路上,他時刻保持軍人沖鋒的姿態
“做事雷厲風行,工作沖勁十足,雖然退伍多年,但他身上依然保留著軍人的特有氣質。”這是同事們對仇文的評價。作為一名煤礦企業通訊員,仇文在新聞路上已走了24個年頭,他在軍地采寫的新聞作品獲得了一連串的獎項。可誰又知道,這些獎項的背后,凝結著多少辛勤和汗水。
只要雙腳踏在路上,他就會有靈感;只要面對采訪對象,他就會充滿力量。從部隊轉業分配到煤礦工作以來,仇文長期活躍在煤礦基層宣傳一線,無論春夏秋冬、酷暑嚴寒,他都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奔波在礦井上下的每個工作地點。
2009年5月,初入礦井工作的他,第一次跟隨領導下井采訪就鬧了個尷尬,看哪兒都陌生,一開口說的都是外行話,他前腳剛走,同事們就在身后指指點點,說什么也不懂怎么能寫出好作品來,他為此苦惱過。前輩們告訴他,想寫好煤礦人,就要多跑基層,多深入一線。
上井后,他下定決心主動申請到最艱苦的采掘一線工作。這一去就是六年整。六年中,他同普通一線工人一樣揮汗如雨盡心盡力地干好每一項工作,他先后在綜采工區從事過皮帶司機、皮帶維修工、信號把鉤工,開拓工區擔任過絞車司機,運輸工區擔任過電機車司機,洗煤廠擔任過檢修工,安全科從事過內業資料管理,最艱苦的環境下他連續工作了三年多,井下一線所有的崗位他都嘗試過。從位于集團最南端的霄云煤礦到陜北高原上的朱家峁煤礦等不同類型的企業,他都工作過,而且每到一個單位他都首選去一線。這么多年下來,一路奔波一路艱辛,雖然如此,也沒能讓他停下腳步。辛勤的汗水收獲了滿滿的果實,六年的采掘一線工作經歷,讓他筆下的人物不但活靈活現而且越來越接地氣,他創作的新聞故事《誰該受懲罰》被《中國安全生產報》大篇幅進行刊登,并獲得了當月好新聞獎,這對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最基層通訊員來講實屬難得。
一個優秀基層通訊員的狀態,就是隨時“充電”和正在“放電”
大小文章都能寫。消息、通訊、紀實、評論員文章,生產、黨建、后期、小改小革、夏送清涼、冬送溫暖,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煤礦企業的方方面面。隨時抓、隨時采、隨時寫,是仇文一貫的風格和作風。這些年,外出學習、座談交流、朋友聊天,他都能隨手抓出不少好新聞。
看風景,也能看出過“大文章”。2019年,他剛調到花園煤礦工作,晚上在礦區散步,走到礦區大門口一眼望去,對面公路上車水馬龍,再看礦區,宿舍、食堂、職工文體中心、黨建文化廣場,錯落有致,在華燈初上的夜晚,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但作為常年在基層奔波的通訊員,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幅風景畫嗎?別忘了,建礦初期,大家住帳篷、戰嚴寒、斗酷暑,用青春與激情寫下一篇篇難忘的詩篇。再看看如今的礦區是個什么樣?綠樹成萌,果樹飄香,一張第幸福的臉龐。這么一掂量,一篇標題為《創新,讓花園更加美麗》的長篇通訊呼之欲出。稿件投出后,第三天《濟寧日報》在三版頭條全文刊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談起采寫經歷,仇文常說的一句話:“嘴巴問是采訪,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都是采訪。平時多觀察,發現新聞的概率就越高。”但他也有遺憾:“那些看不著、聽不見、走不到的地方,還有多少新聞要寫!或者看到了沒有看出門道、漏掉的又有多少!一名優秀基層通訊員的職業素養,就是隨時‘充電’和不斷‘放電’、正在采寫和準備采寫。”
用新聞凝聚社會正能量
對煤礦媒體人而言,講好煤礦故事,意義深遠,責任重大。每兩天,仇文都會到基層一線區隊收集新聞素材,挖掘鮮活的人物故事。
2022年3月6日,在得知本礦職工楊德遠舍命勇救落水兒童事件的消息后,便第一時間聯系當事人,然后又馬不停蹄地奔赴事發點現場采訪了被救兒童家長和現場群眾相關人員,深入挖掘人民群眾在生命遇到危難時,煤礦工人義無反顧、舍命相救的典型故事,并連夜撰寫出《托舉孩子上岸,他力氣耗盡滑入深水區》的專題報道,塑造了向上向善的現代礦工新形象,成為促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見義勇為的典型教材。向社會傳遞了見義勇為的正能量,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反響。
在仇文心中,“群眾”兩個字的分量重如泰山,他深知一名企業通訊員不僅僅是企業發展進程中的記錄者,更應該是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名有著十三年軍齡的退役軍人,他還特別熱心公益事業,只要有時間,他都會積極跟隨濟寧市退役軍人雷鋒志愿團,給抗戰老兵送關懷、為老兵們拍拍照、陪老兵們聊聊天、跑跑腿干些家務活,幫他們整理些回憶錄,在給革命前輩送上關愛的同時,也找回自己曾經的軍旅時光。
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基層新聞采編的路上,用他自己的話說:“既然選擇了新聞宣傳這條路,無論多難都要一直走下去,直到拿不動筆的那一天。”
■花園煤礦 高洪輝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