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信知困局》是一個核心員工、公司重點培訓對像的離職信,以及公司董事長對這封信的回復。總體感覺有三:一是對職場不同的利益訴求決定了二人看問題的不同方式---員工的工作動機是什么?二是個人成長要自動融入企業發展;三是心懷感恩是保持積極心態、積極行動的最好方式。
從離職信中可知,員工對企業的訴求無非是經濟需求、安全感(前途)、成就感,這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需求。企業戰略和管理出現了問題、疫情疊加因素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崗位被裁撤,員工感覺悲觀,趁年輕離職創業這是人之常情之事。從企業的角度,培養了7年的后備人才離職,正當年富力強,多少讓人感覺失望和遺憾。董事長等高管們希望員工任勞任怨、努力工作、與企業共赴難關,這也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去統籌和調和這兩方面利益訴求。在我看來,其實這兩者本沒有矛盾,是統一的,至少對立統一的,只是在管理和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對員工來說,經濟利益是很多員工的第一選擇,但絕對不是員工的唯一選擇。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效益下降,絕大多數員工是能理解的。員工的許多需求都不需要用經濟利益實現的,換句話說不需要用錢來滿足。正如離職員工所言,“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他的安全感被企業形勢和裁員打破了、打崩了。如果員工感覺不到公正、親情和溫暖,感覺到自己沒有未來,也許他沒有能力辭職,但他一定不會盡心盡力、充滿熱情的去工作。企業的活力或員工的動力如果是被恐怖激發,他不會長久,因為恐嚇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體系都是死能量。在這方面諾基亞手機轟然倒塌就是一個例子,讓出12年移動通訊世界第一的位置原因是員工在高壓力之下,失去了創新和忠誠能力。
個人成長要主動融入企業發展。一是把自己的個人生涯規劃有機的與企業發展整合在一起。特別是作為致遠公司,很多業務都可以面向世界最高水平,很多業務都是個人可以促進企業、企業可以提升個人。二是在企業中持續不斷的總結與學習。要視企業為一個高等的帶薪學習場所。企業就是一個大舞臺,形形色色人在這個舞臺上演出,成功的、失敗的,幸福的、不幸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悲歡離合,只有不斷的總結,才能真正促進工作、同時也能促進個人的發展。
感恩之心是一個人保持良好心態的“初心”。25年的工作實踐證明,讓一個人盡心工作的永遠不是能力,而是心態。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既可能會感覺“憑什么我要做”、“我不得不做”的委屈感,也可能會生出“我就該去做”、“我愿意去做”的愉悅感。這里面就是感恩。它的底色就是能持續地看到他人、企業、社會對自己的關愛,看到他人的持續努力付出。擁有它的關鍵就是“虛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了,別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對于個人來說,企業給了我穩定的收入、住房、一定的面子,也給了我很多成長的機會。遇到的每一位領導和同事,都在我成長的時候給了積極的幫助,或強壯了我的精神,或強壯了我的體魄。所以,擁有了感恩的心態,就會收到積極的心態,它可以化解不滿,它讓人享受工作和人生。
■致遠教育 馬召海/文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