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32歲的我復員轉業到濟寧能源成為一名礦工。
勤奮好學是敲門磚
入礦后,在師傅的帶領下我先從簡單的井口信號把鉤工做起,實習期滿后定崗在電機車司機崗位上。當時的霄云煤礦正在籌建中,人員配備不充足,每個人都是一崗多職,我們這批新工人也不例外,在干中學,學中干,經常上午下井,下午下班還要到工區幫著整理各類材料,加班延點是常態,但我卻干勁十足,激情滿滿。
因自己喜歡寫作,下班后工區經常交給我處理一些文字工作,我也借整理材料的機會全面了解煤礦。整理材料過程中,遇到新聞素材,我就會及時寫成通訊稿,每月都有文章在集團公司、市及省級報刊上發表。后來,礦政工部門的領導找到我,讓我專業從事宣傳工作,可我自己清楚在部隊從事宣傳工作所掌握的知識遠不能滿足礦上宣傳的需要,想要勝任煤礦宣傳崗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學。為了能更全面了解煤礦工人真實的生活,我推辭留在機關科室的機會,主動申請到采煤一線從事最艱苦的工作,體驗礦工最真實的生活。
在采煤一線一干就是5年多,5年多的時間,讓我從一名對煤礦一無所知的小白,逐漸成長為熟知采煤工藝的內行人士,寫起通訊稿件來也不再犯愁。我知道,要想寫好煤礦工人,必須先要了解、熟知煤礦工人,呆在辦公室單憑聽匯報,看材料是寫不出好文章來。勤跑現場、“沒有現場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成為我采寫稿件的左右銘,這也是我多年采寫新聞稿件的經驗總結。
我與礦井同呼吸、共命運
煤礦經營形勢如過山車一樣從“黃金十年”一下子落到底谷,特別是2012年底開始,煤礦企業開始進入了寒冬期,機關科室每月工資還不到三千元,養家的重擔確實讓我動搖了,也想要換個環境出去闖一闖,但我內心總對集團公司及企業抱有信心,相信我們集團公司總有觸底反彈的那一刻,倘若就此放棄,心有不甘。于是,我告誡自己,無論多困難都要咬牙堅持。
事實證明,我當初選擇是正確的。現如今,集團公司也正如我期盼的那樣,在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歲月后,發展勢頭一年超一年。從2016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50億大關,到今年有望突破500億元。利潤更是從2016年的不到5億元,到今年實現成倍的增長。集團公司也是由單一的傳統的煤電企業,向港航物流、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多元化的企業轉變。特別是今年集團公司以戰略的眼光提出了“打造千億級集團”的宏偉目標,更讓我看到了集團公司發展的前景,有目標可奔。
集團公司雄心壯志,企業的進步也是日新月異。井上井下的環境改善,徹底打破了過去煤礦“臟亂差”的刻板印象,井下運輸機械化,如坐著“猴車”上下班,井下也能乘“公交”,天上跑的“單軌吊”實現平行作業,設備機械化、裝備不斷升級,井下作業安全性能逐步提高。技術革新在路上,智能化改造,皮帶機實現“一鍵操控”,“天眼”遍布井下各個工作地點,無人機巡邏等都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著改變。
近兩年,礦黨委大力實施“我為職工辦實事”活動,排出時間表一項一項抓落實,將以往想干沒干成的事一一落地,投入資金改造“兩堂一舍”,確保職工吃得好,洗得爽,睡得香,解決了后顧之憂,干活都起勁。礦區WIFI、食堂5G實現全覆蓋,為方便中班職工下班通行,開通了職工午夜通勤班車,室內文體中心豐富了業余生活,職工的健康體檢一年一次,一件件、一樁樁實事,如果沒有企業良好的發展作后盾,這些事想辦好又談何容易。
彈指一揮間,我見證了濟寧能源累累碩果,見證了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發展歷程,先苦后甜,方知甜之不易,我將常懷感恩之心,用實干為“打造千億集團”而耕耘。展望未來,我堅信在集團公司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征程中,我們每一名干部職工都將贏來下一個更加輝煌的年華。
文︱仇文(花園煤礦)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