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井下為黨旗添彩
——記黨的十八大代表 全國勞動模范 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潘興喜
本報記者 張家方 本報通訊員 王傳鈞
潘興喜簡歷
潘興喜,男,1972年2月出生,山東汶上人,大專學歷,199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12-1999.12在部隊服役
1999.12-2000.12落陵煤礦采煤工區工人
2000.12-2006.01運河煤礦綜采工區工人
2006.01-2008.03陽城煤礦綜采工區工人
2008.03-2011.01陽城煤礦綜采一區副區長
2011.01-2011.05陽城煤礦綜采二區黨支部書記
2011.05-2012.01陽城煤礦安全科副科長兼綜采一區副區長
2012.01至今 陽城煤礦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兼綜采一區副區長
201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11年榮獲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榮譽實現“全滿貫”
“獲得這么多榮譽我很激動,但責任更重。我不會停下腳步,將以一個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保證工作不落下,決不給黨旗抹黑”。
———潘興喜的“榮譽感言”
榮譽是對自身工作成績的一種肯定。高規格的榮譽對多數人來說可遇不可求,一輩子能有一次就心滿意足了。但對于潘興喜來說獲得榮譽不是什么新鮮事。出生于1972年的他被工友們戲稱為“勞模專業戶”,從煤礦勞模到全國勞模,四年間他五次“升級”,捧回八次殊榮,已經實現了勞模“全滿貫”。入選黨的十八大代表,又將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市區出發,需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路程才能到達位于汶上、梁山交界處的陽城煤礦。在路上記者就懷著迫切的心情想早點見到潘興喜。對于這樣一位集眾多榮譽于一身的優秀工人代表,個人覺得應該具備兩個優點:工作扎實,處事全面。
見到潘興喜的第一印象:走路挺胸,坐姿端正,動作迅速,依舊保持著良好的軍人作風。談起工作上的事,比如哪年怎么過的哪個斷層,他兩眼炯炯有神,言語鏗鏘有力,有時甚至激動地站了起來。但當問到取得成績的經驗和感受時,潘興喜卻反應有點遲鈍,表情有點拘謹。盡管大大小小已經歷了幾十次采訪,見過了很多“大場面”,但面對記者,這位幾乎得遍所有榮譽的“老勞模”還是像初次面對鏡頭的新人一樣,只是不停地點頭,不停地微笑。
盡管不善言談,“潘勞模”的工作卻不是一般的扎實。能吃苦,大冬天他帶頭跳進齊腰深的泥水里泡過20多個小時;業務精,他所帶領的班組多次創下單班采煤5000噸以上、日產原煤過萬噸的集團紀錄;威望高,在陽城煤礦第一次“雙代會”代表選舉時,綜采工區到會38人,潘興喜得了37票,唯一失去的一票是他自己。
潘興喜也曾徘徊過。時鐘倒撥到2000年,從戎十年的他脫下綠軍裝,換上了藍礦裝。當時東南亞金融危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仍在持續,煤礦效益普遍不好。潘興喜被分配到了已開采了30年、資源幾近枯竭的落陵煤礦。那時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井下環境極差,巷道低矮,空氣潮濕,彌漫著嗆人的火藥味。與潘興喜一起來礦的同事看到這樣的環境,紛紛悄然離去。對工作的美好憧憬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也曾讓潘興喜大失所望。連續幾天,他下礦時無精打采,下班后回到宿舍倒頭就睡。老班長看出了潘興喜的心事,把他叫到家里,邊喝酒邊拉家常。這次談話徹底打消了潘興喜放棄的念頭。那次談話的內容,潘興喜至今仍記憶猶新。
老班長說:“我這輩子想當兵沒當上,后來有機會招工進礦當了工人。可我最敬佩的還是當兵的人,他們就像俺們煤礦工人一樣,肯下力、能吃苦、重情義。就拿落陵來說吧,別看礦小,憑著咱苦干實干的勁頭,一樣建成大煤礦……”
班長的話如醍醐灌頂,讓潘興喜茅塞頓開。“怎么能輕言放棄,別人能行自己為什么不行?”潘興喜下定決心,決不丟軍人的臉,一定要干出個名堂。“肯下力、能吃苦、重情義”,這幾句話被潘興喜刻在心里。在深深的礦井下,在狹窄的坑道中,他不停地摸索,堅定地前行。歷經了十余年的磨礪,踏遍坎坷之后,他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光輝之路。
感人事跡說不盡
“業務精益求精,待人有禮有節,處事公平公正,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凈凈。”
———潘興喜的座右銘
陽城煤礦的工友們告訴記者,如果說現在的潘興喜是一匹千里馬的話,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伯樂”。他就是現任陽城煤礦副總工程師、時任綜采工區區長、曾親自提拔過潘興喜的張立志。潘興喜2004年從落陵煤礦調到運河煤礦,從副班長到大班長,2008年2月份提拔成副區長,張立志都是他的頂頭上司。張立志告訴我們:給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4年12月份,運河煤礦8303工作面回撤期間,潘興喜當時擔任大班長。由于工作面涌水量大,現場條件非常艱苦,一些大型設備陷入淤泥中無法拆卸,班里一些人員出現了畏難情緒,工作效率很低。潘興喜帶頭跳入齊腰深的泥水中,摸鏈子、掛葫蘆。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工友紛紛跳入水中和他一起作業。最后,他們班把原來認為無法拆除的前部機頭減速箱、機頭大架和部分后部溜槽全部回撤出來,為礦挽回損失一百多萬元。
潘興喜曾經帶過的徒弟馬宗春告訴記者,自從2005年11月,他在運河煤礦就跟著潘區長干,2006年2月份一同調到陽城煤礦,也和潘區長一個班。他說,部隊雷厲風行的作風被潘區長帶到工作中。領導安排兩個小時的活,他總能一個半小時就解決。平時對工人要求嚴,也出活,工資也高,別的班也想到他帶的班里來。以前有一個班,工人干活沒精神、懶散的很。工區區長讓潘區到這個班里去帶帶,去了一個月就給調整好了,后來這個班還獲了集團公司的“工人先鋒號”呢!有一次他安排一名老工人去架前聯網。這名職工的積極性很高,聽完安排后,立即行動,翻過溜子的護板就去聯網。潘興喜看到了,上前一把抓住胳膊問道:“你打急停了沒有?”這個職工支支唔唔地回答:“我這不是趁著這會兒沒人動溜子,想抓緊干嘛,一著急,忘了。”潘興喜一聽這話急了。“有沒有人動溜子,你咋知道?作業規程明明規定,到架前干活,必須打溜子急停。班前會反復強調按章作業,不能抱僥幸心理。我告訴你,出事故的就是你這種人。罰你100塊錢,明天班前會做檢查!”下班后不管這名老工人怎么解釋和糾纏,潘興喜始終沒松口,還是按標準罰了錢,班前會做了檢查。
在綜采工區采訪黨支部書記王友席時,他深有感觸地說,潘興喜既有軍人嚴謹的工作作風,又有一名共產黨員帶領職工干好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平時在工作中,他能夠身先士卒,特別是在近期過斷層、生產工作面條件差的時候,他帶領現場職工嚴格按照礦安全生產措施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他時刻不忘團結同志,與職工打成一片,給工區的管理帶來一個和諧的積極因素。興喜還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性格直爽。很實誠,開區隊班組會議的時候,自己有什么想法,工區里存在哪些問題,他都是毫不避諱地提出來,他提的問題常常砸在點上,幾乎件件都被采納或落實。二是認干、會干、巧干,潘興喜在綜采工區認干、會干、能干出竅門來是出了名的。這都是他平時認真工作積累出來的經驗,也只有認真干、實干,會干了,才能干出竅門來;而且他很會發動手下的職工積極主動地去干,這不能不讓人佩服。1301撤面時,他一個班干的活相當于其他兩個班所干的活的總和。他所帶的班一個月的工資與其他班相比,每人能多領七八百塊錢。三是粗中有細。作業現場有什么變化,下一個班需要特別注意什么,工作進度如何,他都能默記于心并及時向工區值班領導匯報清楚,并能經常性地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案和安全性措施。
機電副區長吳松在接受采訪時則羨慕地說,潘勞模跟班很有一套的,他能將當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出來,能很自然地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來。當然,他本人干工作很自信,從不怯活,無論困難多大,他總能沖在最前面。而且善于發揮每個工人的長處,循序漸進地培養新工人,結合新工人各自的特點,激發他們的最大潛能,工種相對固定。1301面后期最大傾角高達35度~36度,平均28度以上,工作面移架時容易發生倒架,支架調整角度困難加大,一個班有時才調一個架子。而潘興喜在調架這個過程中,始終沖在最前頭,不僅如此,他還在調架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經驗,并與大家分享,充分發揮區隊班組整體的力量,結果人家一個班只調一兩個架子,他一個班調三五個架子都不成問題,既團結了職工又多出了活,活多出了,每個工人掙的錢也就越多,凝聚力自然增強。
據綜采工區區長魯紅軍講,有一次,潘興喜家的女兒有病發高燒,他的妻子連打了幾次電話催他回去,他都已經請了假了,最終也沒能回去,不是不想回去,而是工作上確實離不開他。當時新工人又多,井下條件也復雜,他擔心安全上會出問題,猶豫再三,還是留下來下了井。潘興喜安排工作十分到位,我們都比較放心,他用善于敢打硬仗的精神去想工作、干工作。井下條件再孬,他也從不推脫,井下條件再復雜,只要有他在,職工們都能安心,他是職工們的“主心骨”。
塑造“礦工”新形象
“采煤也要講技術的,不能做埋頭蠻干的大老粗。如今都是現代化煤礦,用的都是大小功能都齊全的高科技設備,不學會這些就落伍了。何況對于煤礦來說,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而科學技術是可以保障生產安全的。”
———潘興喜的“技術觀”
塑造“礦工”新形象
“采煤也要講技術的,不能做埋頭蠻干的大老粗。如今都是現代化煤礦,用的都是大小功能都齊全的高科技設備,不學會這些就落伍了。何況對于煤礦來說,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而科學技術是可以保障生產安全的。”
———潘興喜的“技術觀”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陽城煤礦在市屬煤礦中地質條件最差,傾角大斷層多賦存深。煤礦人最頭疼的斷層難題,陽城每年平均要過20多次。就在記者采訪的前幾天,他們歷經40多天的辛苦攻關,將最大落差達
潘興喜在實踐中深深地感覺到:學好技術、練好基本功是成為一名合格煤礦工人的第一步,新時期的煤礦工人不僅能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還需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帶著這種想法,他上班時深入生產管理的每個環節,掌握好第一手資料,遇到不懂的問題,向技術人員
愛動腦子能創新是潘興喜的另一大特點。在1301工作面回踩時,他發現采煤機牽引變壓器保險接線是銅質壓線鼻,在煤機劇烈振動時容易震斷,既不安全,頻繁更換也影響生產效率。于是在參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后和機電技術人員商討,提出把銅質線鼻改造為導線線鼻。這小小的一變,每月可多開機10個小時,相當于多增加了一天的產量,細算下來,可是五六千噸的產量、480多萬元的產值呢!十幾年的工作中,潘興喜的“小改小革”數不勝數,光為礦上節約材料費就達到幾十萬元。
在他的帶領下,職工都積極參加崗位練兵、技術創新、技術比武和提合理化建議活動。在其擔任班長期間,班內有1名職工獲得了集團公司技術比武一等獎,4名同志分別獲二、三等獎,12名職工分別榮獲礦一、二、三等獎。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21條,全部得到礦采納。
他堅持“四心”治班,即愛心待工友、公心對分配、鐵心抓質量、恒心作表率。現場管理不講情面,始終把班內工友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帶的班從未發生過破皮輕傷事故,在“三無”班組建成率、文明班組建成率、班組安全評估A級品率、材料降耗等方面,一直名列前茅,連續3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和礦先進班組。
“勞模效應”正升溫
“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是集體凝聚成的強大合力,是嚴制度、嚴管理、嚴考核下大家迸發的干事創業的熱情把我推在了榮譽的風口浪尖。”
———潘興喜的“成功之道”
自從獲得全國勞模、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后,工友又送潘興喜一個外號———“潘勞模”。因常年高強度體力勞動,潘興喜患了嚴重的椎間盤突出,礦里多次要給他調整崗位,卻都被他拒絕:我是采煤工人,就應該在一線。即使體力活不行了,還可以貢獻點采煤經驗。如今,他每月還是下井二十多次。
在榜樣的帶動下,陽城煤電去年礦級管理人員沒有休過1天班,并杜絕了重傷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非人身事故。同時,累計生產原煤200余萬噸,發電11.42億度,煤電綜合銷售收入17.17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37%,利稅同比增長近5倍,利潤同比增長近71倍。
很多人都說這是潘興喜帶來的“勞模效應”。但他不這么認為。他舉例說,2006年曾經一次過斷層耗時3個月。而這次3302超大斷層落差之大、距離之遠、難度之大均超以往,但是只用了40天。效率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因為集團和礦上推出的一系列制度,規范了管理,嚴格了考核,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熱情。他作為一名“老”礦工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榮譽給了我個人,但工作是大家伙一塊干的。沒有大家伙的幫襯,就沒有我的一切。沒有這個舞臺,榮譽更是無從談起。”他發自肺腑地說。
集團公司董事長虢洪增曾經不無感慨地說:“潘興喜是由一名普通職工成長起來的基層區隊管理人員。多年來,他立足本職崗位,吃苦耐勞,拼搏進取,無私奉獻,十數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潘興喜由一名普通職工成長為全國勞模,這其中既有他本人的不懈努力,也有同事們的無私幫助。潘興喜獲得諸多榮譽稱號,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企業的榮譽、大家的榮譽;這些榮譽稱號,不僅僅是對潘興喜一個人的鼓舞,也是對集團公司一萬六千名干部職工的鼓舞。企業發展需要潘興喜式的先鋒人物,特別是當前集團公司正處于大發展、大跨越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像潘興喜這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普通職工為集團公司大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工作。”
大家眼中的“潘勞模”
得獎的“專業戶”:潘興喜先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范,其中,2006、2007、2009年被陽城煤礦和集團公司授予勞動模范、2006年被授予汶上縣勞動模范、2008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范,并被提拔為綜采工區副區長;201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干部的“孵化器”:深植陽城煤礦這片沃土,潘興喜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共帶出18位班長、5位安全員、2位跟班區長、3位質量驗收員,而且個個表現不俗,有的已經多次被評為市、縣及企業里的勞模或標兵,他本人簡直成了陽城煤礦基層管理者的“孵化器”。
區隊的“主心骨”:潘興喜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既有軍人嚴謹的工作作風,又有一名共產黨員帶領職工干好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平時工作中,他能夠身先士卒,特別是在過斷層、生產工作面條件差的時候,他帶領現場職工嚴格按照礦安全生產措施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時刻不忘主動團結同志,與職工打成一片,給工區的管理帶來一個和諧的積極因素。無論干工作,還是處理隱患,他都是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人。因此,工友們稱他為區隊的“主心骨”。
公認的“獻花郎”:為進一步提升職工素質,激發干群艱苦創業、爭先創優的工作熱情,集團公司于2009年5月和2010年4月分別開展了向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許振超和煤炭工業“金牌班長”白國周學習的活動,并先后邀請兩位全國勞模來集團作了先進事跡報告,連續兩次都是潘興喜代表集團公司一萬六千名職工向兩位貴客獻的花。他是大家公認的“獻花郎”。
一上班他就著迷:潘興喜說:“我有三個家,一個在井下,一個在礦上,一個在市里。”潘興喜正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說:“爸爸很少回家,根本就沒有輔導過我。”潘興喜的妻子說:“我嫁給了他,他卻嫁給了煤礦,潘興喜是個地道的‘公人’,是他井下那幫弟兄們的‘主心骨’。”潘興喜一上班就著迷,一上班就忙得顧不上回市里的家,他十天半月不回一趟濟寧那是常有的事。
抓安全也奪“三無”:多年來,潘興喜始終把班內工友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教育工友牢固樹立安全意識,不安全絕不生產,狠反“三違”,他帶的班從未發生過破皮輕傷事故;在“三無”班組建成率、文明班組建成率、班組安全評估A級品率、材料降耗等方面一直名列前茅,連續三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和陽城煤礦先進班組。
采煤紀錄無人破:自從2006年2月調到陽城煤礦以來,潘興喜所帶領的班組多次刷新集團公司單班生產的原煤紀錄,多次創下單班采煤5000噸以上、日產原煤過萬噸的紀錄,這個紀錄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至今無人打破。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