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濟寧訊(記者 聶尚芬)1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國資國企爭先鋒、打突擊、當主力,助力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有關情況。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國資系統錨定“奮戰‘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陣、爭當魯南經濟圈排頭兵”奮斗目標,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中心任務,在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聚焦高質量發展和爭先進位中爭先鋒、做表率。
市管國資國企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營業總收入、利潤指標均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資產規模不斷壯大。市管企業規模實力進一步做大做強。市管企業資產總額1747.39億元,凈資產544.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2%、17.12%,分別是2018年的1.95倍、1.77倍。
營業利潤總額大幅提升。市管企業營收穩步增長,凈利潤增速提升。2021年,市管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587.80億元,利潤總額31.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96%、44.12%,分別是2018年的2.97倍、1.69倍。
盈利結構持續優化。市管企業盈利水平明顯提升,業務結構繼續優化,資產質量進一步提升。2021年,市管企業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46.06億元,利潤總額1.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26%、175.55%,占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比重分別是7.84%、3.72%。
研發經費投入再創新高。市管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高,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積蓄創新動能。2021年,研發經費投入1.91億元,同比增長78.41%。
產業支撐更加堅實。一是煤炭產業優勢持續保持。“走出去”戰略呈現良好效果,加快推進濟寧能源陜西榆林蘆殿煤礦整合,魯泰控股新疆白楊河煤礦建設。2021年,累計生產原煤995.87萬噸,銷售原煤988.06萬噸,實現營業收入334.98億元,利潤總額24.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4.01%、173.79%。二是港航經濟強勢突起。濟寧港航集團掛牌成立,梁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通航,龍拱港港產融合示范區快速推進。三是高端制造業發展強勁有力。艾坦姆高端精密鑄造一期工程、10萬噸/年濃堿片堿、華科創智納米銀全產業鏈基地等全面投產,新能源船舶制造等項目建設加緊施工,濟寧城投控股高端制造業上市公司恒潤股份運營良好。四是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強力推進。濟寧文化中心三期建成運營,新天地國際商務中心基本完成主體建設,華源熱電2*350兆瓦熱電聯產項目順利投產,提前完成度夏度冬戰略儲煤任務100萬噸。濟寧公交在全省率先實施早晚高峰免費乘公交,助學公交滿意率達98.97%,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900個村。崇文大道跨寧安大道項目、濟安橋路與車站西路路口立體化改造項目主線通車,內環高架主線后續工程實現全面完工,魯南高鐵濟寧段正式通車,引黃西線項目(一期)管線工程基本完工。
國企貢獻更加突出。市管企業勇當經濟發展主力軍,發揮國企功能彰顯國企擔當。2021年,上繳稅費總額41.4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96%、18.33%,三年累計分別是116.48億元、219.98億元;市管企業在崗職工人數33898人,同比增長2.80%;全年支付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1.71億元,同比增長18.47%。在援疆援渝東西協作扶貧、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能源保供、 “慈心一日捐”、“金秋助學”、人口關愛基金、幸福食堂、春蕾計劃等工作中,2021年市國資系統累計捐贈支出資金4283.97萬元,幫扶職工群眾9804人次。
濟寧能源
近年來,濟寧能源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市國資委各項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一體兩翼、雙輪驅動+園區經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狠抓項目建設、產業轉型、存量盤活、增量拓展,企業發展整體提速,經濟效益持續攀升,蹚出了一條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在推動“五個濟寧”“八個強市”建設中爭先進位,跨越趕超。
強化戰略引領,經濟效益大幅躍升
一手抓傳統煤電產業產品和盈利模式提檔升級,大力推進“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促進產業提質提效。一手抓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壯大,港航物流、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協同聯動、編隊起飛,發展動能和潛能充分釋放,經濟質效持續突破。2021年經濟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營業收入289.61億元,是2018年的3.3倍,同比提高124.9%,在市管企業占比49.27%。實現利潤21.55億元,是2018年的1.87倍,同比提高192.4%,在市管企業占比69.16%。目前,濟寧能源位列中國煤炭行業50強第36位,中國能源行業500強第175位,同比分別晉升6個位次、33個位次。營收增長率躍居全國煤炭行業第4位。
港航物流強勢突起,產業轉型蓄勢突破
濟寧,因運河而生,因煤炭而興,但資源不可再生特點,決定了煤炭資源必將有枯竭的一天,嚴峻的形勢倒逼我們必須加快城市轉型升級步伐。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首先是資源型企業的轉型。作為市屬國有企業的“排頭兵”,濟寧能源從2015年起開始超前謀劃產業轉型,通過穩步發展煤電主業,迅速壯大港航物流,做優做強高端制造業,培育發展服務業,初步構建了助推城市轉型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批港航物流、高端制造產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新動能加速釋放,經濟結構更加優化,非煤產業收入占比由2018年的37%提升至2021年的79%,實現了傳統煤電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并重,轉型升級取得歷史性突破。
特別是港航物流產業發展,取得了4個方面的顯著成效。
一是港航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內河航運,把濟寧打造成全省對內陸和國際開放新的橋頭堡”的要求,把港航物流作為牽引性、戰略性產業來抓。以梁山港為龍頭組建港航集團,整合全市優質港口3家、運輸船舶1200余艘,完成港航工程處轉企接收,形成港口吞吐能力3300萬噸,船舶運力270萬載重噸。通過資源整合,形成“港、貿、船、產、建、融”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實現港航產業由分散發展到集群布局、由無序競爭到有序協同、由“小散亂低”到集約高效的轉變。2021年,港航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4億元,同比增長141.88%,拉動全市GDP增長0.91%。完成港口吞吐量2171.17萬噸,同比增長22.49%;助力濟寧港成功超越濰坊、威海、濱州等幾個沿海城市大港,一躍成為山東吞吐量最大的內河港口。
二是港航重大項目形成支撐。堅持適度超前、鏈式發展、集群布局、邁向高端,同步推進12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2021年完成投資13.27億元,同比增加81.62%。梁山港去年4月9日全面通航,聯通瓦日鐵路和京杭大運河,實現公鐵水多式聯運,單日吞吐量突破4.7萬噸,打開了濟寧通江達海、連接全國、通向世界的對外開放新通道,整體竣工后將具備5000萬噸吞吐能力,成為江北最大內河港口。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園區開工建設,碼頭和鐵路專用線工程已經列入山東省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竣工后具備40萬標箱吞吐能力,成為江北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內河集裝箱示范港口、濟寧市主城區第1個鐵水聯運港口。梁山金屬材料加工制造基地、微山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重點項目相繼啟動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協同,實現港口對接產業、港口服務產業、港產融合發展。
三是港航產業社會貢獻度提升。航運經濟的發展,為城市能源安全和物流運輸發揮了戰略支撐作用。在去年能源供需矛盾加劇情況下,港航集團完成外煤入魯700萬噸,輸送保供電煤306萬噸,常態化存儲政府可調度煤炭100萬噸,發揮了能源保供“壓艙石”作用,獲省發改委、省能源局通報表彰。同時,我們大力發展綠色物流運輸,組建了全省首個新能源車隊船隊,自有港口和礦區運輸車輛全部升級為國六標準。為太陽紙業、東宏管業等濟寧本土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物流運輸方案,可降低物流運輸成本1/3以上。例如,東宏管業管材運輸實現了“公轉水”,僅湖南一個項目就節約運輸費用800余萬元,大幅降低了制造業企業物流成本,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四是城市對外開放度顯著提升。圍繞打造商貿物流中心樞紐城市,以貿易為引領,組建物貿事業部,協同上下游,貫通產供需,將物流貿易網絡覆蓋全國12個省市區,開通內河航線60余條,推動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濟寧港”的品牌效應正在逐步形成,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得到增強。2021年,港航集團實現物貿營收181.43億元,占比達98.53%,實現由裝卸港向貿易港的迅速轉型。通過大力實施“陸向、進江、聯海”合作戰略,吸引中交集團、中建集團、中船重工、中國華電、湖北省港、山東港口集團等央企省企到濟寧投資興業,與20余家戰略伙伴簽署合作協議,落地項目8個,引進投資4.68億元,加速制造業、物流貿易、生態旅游等臨港產業集聚。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賦能引領轉型
堅持科技創新和資本運作雙輪驅動,做新業務模式、做大市場規模、做強物流服務、做優網絡布局,形成“線上+線下、實體+金融、物流+貿易”融合發展新生態。2021年,累計完成研發投入1.07億元,同比增加30.52%。建成魯西南首家財務共享大數據中心,實現60家企業上線運行。智慧物流交易平臺一期建成實現了港口、船舶在線監控。組建濟寧市首個國有供應鏈金融平臺,完成濟寧市首例供應鏈票據3500萬元,落地山東省首筆內河港口電子倉單質押融資業務,完成融資租賃業務3.5億元,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組建內河港航經濟研究院、煤礦安全生產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產業研究平臺,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28個。累計完成科技創新成果2470項,推廣“四新”成果97項,獲得省級科技獎項123項。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當前,濟寧能源已步入轉型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將以“服務全省能源安全、服務資源城市轉型、服務制造業強市建設”為使命擔當,把濟寧港航物流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商和能源物流產業服務運營商,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底色更綠的高質量發展,為推動“五個濟寧”“八個強市”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艾坦姆流體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近年以來,在濟寧市委、市政府爭先進位和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安排引領下,在做強做大做優制造業政策支持下,濟寧市國資委將濟寧能源盛源精密制造產業園作為重點項目培植,明確了精密制造產業園區發展的新格局。
依托濟寧能源“一體兩翼、雙輪驅動+園區經濟”發展戰略規劃,2019年,艾坦姆高端流體控制閥項目落戶精密制造產業園,作為山東省動能轉換重大優選項目,從開工建設到正式投產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成為帶動園區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龍頭企業,并推動園區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全面起勢。
多元產品線全面發力,市場品牌初顯成效
投運一年多以來,艾坦姆持續深耕控制閥市場,爭做控制閥“國產化”的領頭羊,進一步整合上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目前從精專的控制閥產品,到融和球閥、蝶閥等工藝閥門,完成產品線全品類覆蓋,工業控制閥系列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近10%,并取得多項行業進口替代突破業績,進入2021年度中石化框架協議,入選2021年國家石油和化工行業百佳供應商,產品在中石油合格供應商評選中位列前茅。此外,全套調節閥產品也已經運用到山東大型地煉項目中,經現場運行,性能表現優于進口品牌,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目前產品已打開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電力等國內多行業市場,全力滿足了國內高端流體控制閥國外產品的替代,有力解決了國內高端流體控制閥“卡脖子”問題,實現替代進口品牌業績占比70%,其中,替代歐美品牌的業績占比70%,替代日本品牌的業績占比30%。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目前產品已出口歐洲、中東、亞太等地區。
以產品替代進口,以技術創新推動持續發展
公司注重以技術為先導,不斷提升創新研發能力,夯實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投資建設國家級示范實驗室、創新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比例達到每年銷售收入的98%。結合公司整體戰略,2021年圍繞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升級迭代,完成產品完善22個系列,新產品設計研發200多個規格。產品已取得50多項技術專利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均通過了TSG,中國船級社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萊茵認證公司TUV的SIL、API6FA、China Mark等多項行業重要認證。并于2021年度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濟寧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入選濟寧市級科技創新平臺4項。
全面布局產業鏈協同,努力實現戰略發展
為實現上市戰略目標,打造自動化全產業鏈,公司聚焦在鏈條升級補短板上,注資上游配套項目,成立艾坦姆合金公司,生產特殊合金材料,形成了上下游產業協同優勢,預計可實現年產鑄造件300萬臺(套)。不僅如此,艾坦姆把握數字化趨勢,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引進閥門產業鏈關鍵環節,通過施耐德專業技術團隊的加入,著力在儀器儀表市場領域實現突破。通過不斷“吸附”上下游產業聚集,以閥門產業為切入點,以鑄件、鍛件、電氣附件、儀器儀表為主導產業,以配套服務為產業外延,構建閥門產業生態圈,形成集科技研發、制造生產、工業旅游、綜合服務于一體的“閥門小鎮”。
藍圖已繪就,使命在召喚,奮進正當時!在濟寧市國資委、濟寧能源“打造高端制造示范區”戰略部署引領下,艾坦姆將以打造全國高端閥門企業聚集的“燈塔工廠”和全國行業標桿為目標,以供應鏈金融為抓手,通過參、投、控股等方式,引育上下游協同配套企業,將項目打造集中辦公、集中研發、倉儲、展示、檢驗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產業空間。用5-10年時間,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工業閥門生產基地,用10-20年時間,打造成國內知名的工業自動化產業基地。項目建成后,預計將吸引近50-100家企業入駐,實現年產值超100億元,為濟寧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助力“工業大市”向“制造強市”邁進聚勢賦能。(1月19日發布)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