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煤炭行業如何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給出了答案。
從傳統礦山向智慧礦山突圍
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濟寧能源集團)權屬煤礦企業井下,一個長相可愛的黃色“小精靈”沿著頂板軌道勻速前行,不時駐足,一雙靈動的“大眼睛”上下打量,專注地巡視著各類開關設備運行情況,瞄準關鍵數據自動啟動快門功能,成功讀取并拍照上傳。
與此同時,在該礦智能管控中心的終端平臺上,清晰地顯示著它的一舉一動和巡檢路上的“所見所聞”,集控中心值班員正借助這雙“慧眼”關注著設備的運行狀態。
5G+智能巡檢機器人行走在井下巷道,智能煤流系統安全高效運行,智能快掘設備釋放巨大潛力……以前這些想都不敢想的新技術,如今早已是最為日常的工作場景。
“加快智慧礦山建設,是實現煤礦減人、增安、提效的根本之策,是煤炭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濟寧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說。目前,濟寧能源集團大力推進“四新”技術應用,不斷探索快速采掘新模式,以裝備升級帶動安全管理和效率效益提升,讓科技創新的成果惠及廣大職工、推動企業發展。
智能化掘進是智能化煤礦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錨桿鉆車、大功率掘進機、自移機尾等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掘進效率。”該礦負責人介紹,自移機尾在拉移過程中可進行遠距離遙控操作,降低了發生機械傷害的風險,同時減少了職工的體力勞動。原來機尾拉移需要至少3個人約5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最多需要2人1.5個小時,操作熟練后1人1個小時即可完成。
濟寧能源集團著力加快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累計投入23億元,將傳統煤炭產業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深度融合,累計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9個,打造“EBZ315掘進機(掘錨一體機)+遙控自移機尾+干式除塵+永磁直驅皮帶”快掘線29條,助力集團公司掘進提效6.9%。
從煤炭老礦向高端制造園區升級
為開啟煤炭老礦涅槃重生新路徑,濟寧能源集團以招商引資盤活閑置資產,以新項目賦能老舊礦(園)區,利用關井后的落陵煤礦閑置土地廠房,建成規劃面積1600畝的濟寧能源精密制造產業園,并走出了一條“礦區變園區、傳統產業升級現代產業”的轉型之路。2023年,濟寧能源精密制造產業園各企業共獲得近30項科技(管理)創新成果獎項,其中艾坦姆調節閥入選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艾坦姆合金公司順利通過CNAS管理體系認證,落陵礦用公司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
從傳統產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
在濟寧能源集團新能船業公司船舶生產車間內,正在運行的智能化設備一字排開,工人在各自崗位上不停地忙碌著,搬運、焊接、切割,各工種默契配合,整個生產環節井然有序。3月16日,新能船業所建造的首艘80米油氣加注躉船成功吉水,進入了水下舾裝的新階段,這標志著濟寧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項目正式建成投產,為濟寧能源港航物流和高端制造產業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據了解,新能船業一二期完工后可形成年建造1000至5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裝100艘的生產能力。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動內河新能源船舶事業發展,打造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堅持“建綠色智能船廠,造綠色智能船舶”的理念,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引領內河船舶制造“數智化變革”,推動船舶制造的模塊化、標準化和批量化,加快內河船舶升級迭代。
“我們擁有相當成熟的造船技術、管理團隊和優秀的技術人才,這讓我們在面對機遇和挑戰的時候更有底氣。”談到現在的發展,新能船業公司負責人信心倍增。該公司主推的67.6米、80米、90米標準化船型,采用LNG雙燃料動力系統,可以節約80%的傳統燃料,“以銷定產”的傳統模式已轉變成“以產定銷”的新模式。
來源丨濟寧日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