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王杰烈士犧牲59周年紀念日,在英雄故里山東金鄉,濟寧軍地聯合舉辦“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傳承弘揚王杰精神推進會”。會上,一批“王杰式”先進單位和個人受到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走進新時代,來自不同崗位的他們,又如何將英雄先烈的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王志輝:王杰精神引領我學習成長
王志輝,金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王杰的侄子。
“英雄王杰是我的伯父,我雖未曾與他有過謀面,但他的精神一直深深影響著我、教育著我,引領著我成長進步。”王志輝深有感觸地說。
王志輝生于1974年,那一年,離王杰犧牲時已經9年了,當時他們村已更名為“王杰村”,村東頭建起了王杰烈士紀念館,“這是黨和人民對伯父的紀念和緬懷,也是給予伯父的崇高榮譽。”
從王志輝記事起,就經常聽家里老人講王杰的事跡故事,像雨中救男嬰、勇救棗紅馬等。也是從那時起,王杰的名字和故事已同時深深映入了他的腦海。后來上了學,王志輝在學習之余開始閱讀王杰的日記:“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下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
后來,王志輝先后在政法系統和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一干就是30年。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他總會捧起王杰日記。“上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伯父對我的諄諄教導,幫助我克服一個個困難。”王志輝回憶道,剛參加工作那會,他被分到了羊山鎮派出所,每天接觸的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小事,逐漸在工作中感到迷茫,甚至萌生了放棄的念頭。
但是當他看到王杰的“人生四問”時,他一下釋懷了。“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為人民工作的機會就是最大的痛苦。”王志輝說,我所干的工作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切切實實能為他們解決不少實事,“把這些事都辦好了,這應該就是伯父所說的幸福了。”
從那時起,王志輝便抱定了扎根基層的決心。15年前的一天,王志輝在巡邏過程中發現了一名從山崖上摔下來的孩子,大約十歲大小,他二話沒說背起就跑,一路小跑奔向三里外的鎮醫院,讓孩子得到了及時救治。“那個時候,我想起了伯父天津抗洪的故事,‘十萬火急,就是背座泰山也要背回去’。”
“我最大的遺憾是沒像伯父那樣當過兵,最大的幸運是現在可以為軍人多做些服務了。”如今從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的王志輝,對這份工作充滿了感情。無論是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還是在退役軍人安置、軍人子女教育等方面,都采取有力舉措,助力廣大官兵扎根部隊、安心服役,建功軍營。
“英雄血脈是伯父王杰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軍人家庭是我們遵循王杰精神的家風傳承。我有幸出生在這個家庭,伯父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領航人,我要立足崗位,勇做王杰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用實際行動,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王志輝說。
蔡超:不忘“兵初心”,當好“武教頭”
“王杰同志是一名民兵教練員,我也是一名民兵教練員,我們就應該像王杰那樣,做一名循循善誘、以身示教的合格教練員,把精武強能、備戰打仗的責任扛在肩上,把援戰保戰當做使命和擔當。”兗州區人民武裝部民兵訓練基地教練員蔡超說。
在日常工作中,蔡超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作為制勝法寶,始終以一名無私奉獻、攻堅克難的戰斗者要求自己。2023年3月,“動員精兵2023山東練兵比武”籌劃組織教練員遴選活動舉行,比武場上礪精兵,這次比武再次點燃了蔡超的戰斗激情。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平時忙于單位業務和照顧家庭,跟年輕時相比,蔡超體能和精力都有下降。“雖然激情還在,但是能否拿到好的名次,心里真沒有底。”
于是,在集訓中,蔡超堅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訓體能、練口令,中午加班學習掌握理論,晚上加班修改完善教案。“那段時間,真是白天練、晚上練,嗓子啞了也要繼續練。”蔡超說,經常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教案前后改了90多次,為了做到訓練科目耳目一新,他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要想別人想不到的,干別人不敢干的。
備戰六個月的封閉訓練中,由于訓練強度過大,導致了蔡超的右腿靜脈形成嚴重血栓,為了不影響訓練,他忍痛做了大隱靜脈剝離手術,手術沒拆線就打著繃帶返回了訓練場。“因為我堅信,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別人能做好的,我能做得更好!”蔡超眼神堅毅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蔡超最終在這場大比武中,取得了個人四會教學“應戰科目”第一名、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在蔡超看來,“兩不怕”精神指引著他敢于擔當、敢于吃苦、敢于創新,曾經作為一名軍人的他,如今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還是一個兵,就要保持兵的本色,見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抗。
“對標王杰精神,我的靈魂再一次得到凈化。王杰精神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蔡超深有感觸地說,作為一名民兵教練員,就要時刻把精武強能的責任扛在肩上,把優秀“四會教練員”當作奮斗目標,把自身本領練硬練強,平時訓練不怕苦,上了戰場不怕死。
“王杰式區隊”:攻堅克難戰煤海,奉獻能源為人民
濟寧能源霄云煤礦位于金鄉縣霄云鎮,“王杰式區隊”隸屬于該礦的通防工區,由10名來自天南海北的“老兵”組成,肩負著礦井通風、瓦斯防治、礦井火災防治等重要工作,被工友們親切地稱作礦井下的“生命守護者”。
“大家以王杰精神為指引,一起奮戰煤海,在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更多價值,鍛造過硬團隊。”隊長周彥昌是這支“王杰式區隊”中的一員,脫下戎裝步入煤海,他身上那股子“敢打敢拼,能打勝仗”的勁兒始終不曾消散。
“王杰對黨和人民懷著無比堅定的信仰和忠誠,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甘愿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作為王杰的家鄉人,這一點深深感染著我和工友們。”周彥昌說,他們在井下開展的這些工作看似平凡,實則非常重要,能夠確保礦井通風系統可靠運轉,從而為礦井安全生產筑牢堅實的防線。
井下的采煤工作面往往在地下幾百米的地方,乘坐罐籠到了井底大巷,有時還要走上很久才能到達。而“王杰式區隊”的責任擔當,就是要在王杰精神的感召下,在千尺井下甘于寂寞,用無聲無息的守護換來井下的安全。
由于煤礦工作的特殊性,如果通風系統不完善或出現故障,就有可能導致井下氧氣不足,有害氣體聚集,引發中毒窒息甚至爆炸事故。“以我們區隊的瓦斯監測人員為例,每個班在井下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為了保障工友們的安全,哪里最深、哪里人最少、哪里最不熟悉,他們越要勇毅前行,目的就是為了排查隱患、消除隱患,確保井下生產環境平穩安全。“周彥昌介紹。
打造“王杰式區隊”是周彥昌及其隊友共同的愿望,“王杰以創新為刃,他經常打破常規,以獨特的視角和思維,為工作開辟新的路徑。”周彥昌說,在礦井防滅火工作方面,他們也把創新放在了重要位置,通過建立包括井下束管和光纖火災監測系統、人工采樣監測系統、安全監控系統的礦井自然發火預測預報系統,完善了采空區密閉巡回檢查分析及管理制度和密閉構筑及檢查管理制度,確保井下的每一分鐘都處在安全的環境中。
為了堅決守護好礦井的通風安全,他們在現場反復實踐、細心揣摩,成功練就了45度高效側身測風法,確保了井下數據測量的真實性,還使測量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作為霄云煤礦‘王杰式區隊’的一員,我們將以王杰精神為驅動引擎,以嚴明的紀律、堅強的意志、過硬的技能,立足崗位、忠誠奉獻,攻堅克難戰煤海,奉獻能源為人民,為礦井安全生產筑牢堅實防線。”周彥昌說。
來源丨人民網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