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爺是個手藝人
前兩天休息,回老家去看望姥爺,姥爺今年86了,身體還算硬朗,六年前姥姥去世以后,一直一個人生活。我的姥爺是個手藝人,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填飽肚皮和生存下去都是一個問題,姥爺共兄妹7個,他是家中長子,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能幫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只上了兩年學的姥爺便輟學在家幫著母親照看弟弟妹妹們,幫著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姥爺從小就心靈手巧,他嫌織布工藝繁瑣,動靜太大,就學著用鐵皮為鄉親們加工煙囪和水桶,還自學了銀焊和錫焊,焊接出來的東西結實耐用,很受鄉親們的認可。
1958年全民大煉鋼,所有人家的鋼鐵都要上交,不準在家私自開火,吃大食堂,正好黑龍江寧安縣林業局來縣里招工,吃不飽肚皮的姥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闖蕩一下,報名去了一個板材加工廠,再后來幾經周折,姥爺又被縣菌肥廠要了回來,專門負責維修機器和汽燈。那時候姥爺已經結婚,我媽媽和二姨也已出生,一個月30多塊錢的工資,維持不了全家的開銷,為了生計,姥爺辭掉了縣菌肥廠的工作,回到了家鄉,開始了學習維修自行車和地板車的生計,那個時候的交通特別不發達,人們出行靠自行車,運貨靠的是地板車、獨輪車。姥爺見普通的車圈載重量小,容易變形,他從破爛市場回收舊的車圈,用焦炭燒紅取開,把兩個合成一個,載重量增加了一倍,雖然價格也增加了一倍,但是貨仍然供不應求,甚至連濟寧的客戶都慕名而來。姥爺還自創了補燙拖拉機、汽車外胎的技藝,在那個年代,姥爺用一手精湛的修車手藝,養活了全家10口老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摩托車,電動車,拖拉機漸漸取代了自行車,地板車,姥爺的生意也日漸蕭條,后來迫于生計,姥爺跟著村里人學起了制作搟面杖和搟餅軸子,起初都是手工制作,耗時耗力,后來姥爺自己研究用電機帶動工具旋轉,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降低了制作成本。為了能把貨銷出去,姥爺輾轉于濟寧,兗州,曲阜,寧陽等地,再后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的面食花樣增多,購買方便,很多人不愿自己動手做面食,生意也日漸走了下坡路。
在2001年的嶧山會上,姥爺賣的搟面杖無人問津,而隔壁賣兒童玩具的攤位,熱鬧非凡,姥爺頓時茅塞頓開,深受啟發,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都以孩子為中心,也舍得為孩子花錢。回到家以后,姥爺苦心鉆研,把之前的工具由用電帶動,改為電動車電池做動力,又去桃樹林里找來許多桃木樹枝,第二天一早就又去了嶧山廟會,姥爺剛一支好架子,就引來眾人圍觀,電機帶著木棍轉動,木屑卷起,刀起刀落,不一會,一段粗糙的木棍就變成了一個個小巧精美的桃木葫蘆,由于桃木有辟邪的作用,可以辟佑小孩平安成長,所以很受大家青睞。就這樣,姥爺改行做起了手工藝加工,陸續又新制作了手串,陀螺,暖瓶蓋,搗蒜捶,老年人用的木頂針……姥爺的技術越來越好,周圍的鄰居也偶爾會拿木料讓他加工一些東西,他加工的物品精美絕倫,令人愛不釋手,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喜愛。
姥爺一生中從事過多種行業,都是自己摸索,無師自通。如今到了這把年紀,依然每天輾轉十里八鄉去趕集,向人們展示著自己高超的技藝,自食其力,用一雙巧手養活自己,不給兒女們添負擔。姥姥沒去世的時候曾經對我說過,你姥爺啊,是白天出生的雞,不撓不吃,一輩子的勞碌命啊!看著滿頭白發,依然精神矍鑠的姥爺,我惟愿他老人家能身體健康,老有所樂!用他那雙靈巧的雙手,給人們帶來一份驚喜與滿意!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