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記者來到山東省汶上縣義橋鎮。一場小雪過后,農田里麥苗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絨被。濟寧能源義橋煤礦廠區門口掛上了大紅燈籠,門前樹枝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燈。此時,在義橋煤礦500米深的礦井中,礦工們依然在堅守。
在3301工作面,大型一體化智能采煤機按照控制室操控人員的指示,精準地切割。無人值守傳輸系統根據出煤量自動調節著皮帶輸出功率,把煤炭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面。
一線工作班綜采工區區長趙洪強帶領老兵突擊隊,正在控制室內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各色顯示屏幕,監測著各機種的運行情況。
“這些裝備,讓煤礦工人不再是煤黑子。”趙洪強自豪地說,每天向生產工作面運送物料,是他們必不可少的工作。以往,運送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重的機械、支護材料經過拆解后,都要人挑肩扛運送到工作面,一趟下來,工人們已是大汗淋漓。如今,井下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終端系統,一按遙控器上面的啟動按鈕,十幾噸重的物料,緩緩吊起,進入各個工作面。義橋煤礦大運輸智能化“一站式服務”系統成了物料搬運的“主力軍”。
在井下300米干選工作面,宛若一條長龍的皮帶,連接到“龍頭”——TDS智能干選裝備上。據值班人員劉海龍介紹,隨著采煤產量的提高,煤矸石的堆放成了制約礦山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這臺設備通過紅外線、X射線,給剛被采下的煤塊做“體檢”,對于不合格者,通過自動分揀技術,讓其重新回到井下進行采空區的充填,發揮其應有價值。
作為在礦上工作了20多年的老礦工、老兵突擊隊隊長,趙洪強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給礦山帶來的深刻變化。說起新春愿望,他希望所有煤礦工人臉更白,腰包更鼓,井下工作更輕快。
據了解,濟寧能源將持續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重點抓好盾構機、掘錨一體機、聯排支架等掘進裝備應用,讓井下工人輕輕松松上班,體體面面下班。
來源丨中國礦業報(1月30日頭版刊發)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