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能源義橋煤礦不斷加大礦井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力度,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2022年建成全國首家井下TDS智能干選和連采連充聯合應用的開采礦井,極大解放井下壓覆的優質煤炭資源,保證全礦職工端穩飯碗。這其中,離不開像“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張超晨這樣的幕后英雄。依托張超晨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帶領團隊設計發明的自動拋矸機,使連采連充成為可能。很少人知道,張超晨剛入職義橋煤礦時,只是一名剛從技校畢業的普通焊工。
10天設計自動拋矸機,解決技術難題
走進義橋煤礦,偌大的礦區錯列分布著座座建筑,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顯得平靜、有序。此時,井下500多米處,采煤機正轟隆隆地安全高效開采著滾滾“烏金”。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因為對壓覆資源進行開采,必須保證井下生產技術管理達標。
隨著智慧化礦山的不斷發展,壓覆資源開采難題迎刃而解。“包括C5301工作面在內,我們的多數工作面都采用了TDS智能干選和連采連充技術。在挖掘煤炭后,回收可利用的生產矸石,并通過自動拋矸機將矸石與混合漿液分塊段跳躍式充填至工作面,利用漿液蠕動性,借助煤層傾角形成‘泥石流’填充接頂。從而有效支撐控制頂板,解放井下壓覆的優質煤炭資源。”張超晨介紹,該工藝在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和保護周邊環境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得益于TDS智能干選和連采連充技術的應用,義橋煤礦實現年置換優質原煤8萬噸,年可增收1億元。
光鮮背后,藏著張超晨的“瘋魔”
自動拋矸機包含液壓、電器、油路等多個部分,2米范圍內僅油缸就有7個之多,另外還要實現各部分的分動、聯動。工程復雜量又大,只能耐著性子一步步嘗試,錯了改,改了再試,但留給他的時間并不多。“當時要求10天設計出自動拋矸機,看著工友們期待的目光,壓力不小、自己也很著急。”張超晨說,當時他整天泡在工作室,改履帶、調管路,甚至晚上做夢都在調試機器。“夢里想到一個辦法,覺得這事成了。等第二天一試驗,發現又不行,抓心撓肝。”幸好,努力的人終會被眷顧。張超晨說,當自動拋矸機最終設計出來的一刻,呼吸到的空氣都是甜的。
2022年以來,張超晨率領團隊重點破解了PLC故障監控設備等30余項技術難題,自主完成自動拋矸機、預裂孔裝藥裝置等10余項創新成果,獲國家專利23項、省部級獎勵35項、市級獎勵43項,助力企業安全高質量發展。
總有人要贏,為什么不能是我
時間撥回到2012年10月,張超晨作為一名技校畢業生,進入義橋煤礦工作。黑壓壓的煤,像極了黑壓壓的天,壓得他喘不過氣。“自己學歷低、技術也一般,感覺這輩子毀了,注定碌碌無為了。”此時的張超晨迷茫、困惑、焦慮。負面情緒交織,沒有壓垮張超晨,反而激勵他暗下決心:要像黑乎乎的煤一樣,努力發光發熱。
為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張超晨將讀書時的焊接理論教材全部翻出來,重新學習。隨后,又購買了《焊接工程技術》等專業書籍,并找到學校老師借閱相關資料。老師調侃他:“上學時你不好好學習,現在參加工作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吧。”如饑似渴的張超晨再次“瘋魔”。
“2013年,了解到汶上縣舉辦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我立即就報了名。學理論、做實踐,有時看書到凌晨兩三點琢磨不透時,就爬起來到實訓車間動手操作。”高強度的實訓常常累得他直不起腰,備賽的短短2個星期,張超晨就瘦了十多斤。
比賽中,在進行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板對接立焊位置焊接時,由于焊件厚度較大、焊縫較寬造成蓋面焊用時較長,焊縫表面達到6000-7000℃。由于食指持續貼近焊縫,在進行到2/3位置時,早已經被燙得紅腫異常。有時,焊花會順著工作服的縫隙滾掉落在皮膚上,瞬間迸發一股肉皮燒糊的味道,“那個疼可真是鉆心徹骨。”張超晨說。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當拿到技能大賽一等獎時,張超晨流下了眼淚,他說,“那一刻所有的不甘、艱辛,都值了!”接下來的幾年,他又陸續參加了汶上縣職業技能大賽、濟寧市職業技能大賽,都取得一等獎的好成績,并榮獲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濟寧市首席技師等眾多榮譽。
一路走來,是什么支撐著張超晨從一名普通技工,成長為技能大師的?他說,因為不服輸、因為信念感,如果總有人要成功,為什么不能是我。“誰也不能一步登天。只有一點點積累、踏踏實實做,前方終有朝陽與春風。”
來源丨齊魯晚報(2月4日刊發) 記者丨陳丹 通訊員丨劉奉偉(義橋煤礦)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