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集裝箱從船上卸下來,一共分三步:第一步,把集裝箱從船上吊起來;第二步,平移到運輸車上方;第三步,放在運輸車固定位置。簡簡單單的三步操作,就是吳麗這一年來的工作日常。
吳麗是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寧能源”)旗下龍拱港的一名遠控岸橋操作員。而龍拱港是京杭大運河上的內河航運港口,總規劃18個泊位,其中3個泊位于2022年底正式投入運營。
不同于傳統岸橋司機,每天需要上下岸橋,吊放貨物時需要“貓著腰”俯視下方,吳麗的駕駛室就在辦公樓內,每天工作只需盯著屏幕,需要人工介入時,操作相應手柄就可以遠程控制岸橋。
吳麗說,越來越覺得這份工作有嚼頭,比如,由于船在水上不是靜止不動的,集裝箱從船上吊起來會出現晃動,如何讓船停止晃動是需要經驗和練習的,“這樣的細節有很多,都需要琢磨,越來越覺得有意思了”。
自動化操作
吳麗所在的遠程控制中心,位于龍拱港辦公樓的三層。整個樓層分為兩個區域,電梯左側是自動化設備調試中心,右側的自動化設備控制中心就是吳麗的辦公場所,集中了岸橋、場橋和無人運輸車等遠程控制設備。
除了船上吊起和放置集裝箱需要手動遠程操作,其他流程均實現自動化。吳麗工作時,只需在手動操作時,通過手柄操作將集裝箱抓住并吊至安全線內,其他時間觀察即可。
“因為船是晃動的,而且船里集裝箱之間的距離很小,即便是手動操作,也有一定難度”,吳麗說,這種情況下,特別考驗操作員的經驗和功力,“要保證不能碰到別的箱子,還要安全落位”。
傳統作業吊裝每小時可以搬運32個集裝箱,自動化系統剛上馬時,每小時吊裝集裝箱數量只有十幾個,通過類似反復的人機交互,對系統不斷完善優化,使得系統與實際應用場景更加匹配。目前,作業效率提升了40%,“從我們經驗來看,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預計年底,應該可以和手動操作持平”。
培訓兩個月上崗
吳麗原為濟寧能源下屬煤礦的一名信號工,用她的話來解釋就是,煤礦工人上井下井的時候,她站在井口給井下發信號,從2010年參加工作就一直在煤礦工作,一直到2022年進入龍拱港。
濟寧能源為濟寧市最大的國有企業,業務涉及煤電、港航物流、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其中煤電是濟寧能源的核心產業。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加上傳統能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濟寧能源也開始了自身的升級轉型,港航物流和智能制造兩個主要業務板塊均為近年新拓展的業務。吳麗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從煤礦轉行到港口。
2020年,濟寧能源成立港航集團,正式開始拓展港航物流業務。當年底,濟寧能源收購龍拱港。通過收并購等動作,目前濟寧能源有梁山港、龍拱港、太平港、躍進港等多個京杭大運河港口。
作為從無到有的業務,龍拱港初始運營階段都是摸著石頭過河。2022年4月,隨著龍拱港一期工程啟動,濟寧能源先后篩選兩批員工進入青島港灣學院培訓學習,為未來運營儲備人才。
作為第一批培訓員工。吳麗說,培訓主要是操作岸橋和場橋等設備,脫產培訓的兩個月里,每一位學員都是“滿格狀態”把學習氛圍拉到最燃點。一邊學習理論,一邊提高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術知識。
按照正常情況,一名傳統岸橋司機需要實習一年才能獨立上崗,但2022年7月完成考證和實習后,吳麗等學員回到龍拱港開始上崗。吳麗是龍拱港的第一批岸橋女司機,她們以最高標準、下最大功夫,求最好結果,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全力以赴。
職業新生
隨著自動化系統廣泛運用于港口裝卸,岸橋司機這個職業正在發生巨大轉變,被賦予新的內涵;職業場景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也讓岸橋司機這一職業獲得新生。
第一,職業的性別界限被打破。之前,因為岸橋司機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較差,從業人員多數為男性,極少有女性。但隨著遠程控制系統和自動化系統的運用,女性開始介入這一職業。
像吳麗這樣的岸橋女司機開始不斷出現,賦予了這個職業更加廣泛的意義。“別的地方不太清楚,在山東,我們應該是第一批遠控岸橋女司機。”
第二,工作場所從岸橋高空的駕駛室變成辦公室,原來長時間“貓著腰”的工作形態也變成主要以盯著屏幕為主,用吳麗的話來說,她們的腰直起來了。
而這一切得益于科技的發展。
第三,規模擴張不會帶來人員成本增加,即便是全部18個泊位投入運營后,預計員工數量不會有太多增加,這同樣得益于自動化系統讓人的效率增長邊界拓寬。
對一個港口而言,新科技、新技術的運用,改變的不僅僅是岸橋司機這樣的職業,對于整個港口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自動化生產方式需要統一集裝箱標準,而有標準后,就可以更加科學地制定計劃。
5月23日當天,龍拱港計劃搬運的裝箱量達到660箱,再次突破歷史新高。吳麗說,生產任務重,我和我的同事們充分發揮實干精神,堅守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按照標準化進行規范生產,保證準時準點把貨物送到每一位客戶手里。
來源丨經濟觀察網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