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千米深井下的“110工法”項目成功實施;國內首個STC系統成功應用;集團公司首次采用超高水充填工藝,且采用了國內最大充填步距;集團公司最先開展智慧礦山建設……截至2023年9月,安居煤礦經上級部門鑒定的科技管理成果共計20項,其中國際領先水平1項,國際先進水平6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共33項;軟件著作權1項;獲省級以上行業科技創新獎勵36項,其中國家級獎項5項。一項項成績的取得,使安居煤礦在“創新發展、智慧礦山”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科技創新,賦能生產方式變革
為提高資源回收率、緩解接續緊張,安居煤礦于2016年在2313工作面實施柔模沿空留巷工藝。安居煤礦科研人員結合千米深井高礦壓、高地應力的開采條件,提出了柔模沿空留巷的支護和巷道補強支護方案,成功實現了柔模沿空留巷。
2018年,集團公司首個超高水充填系統在安居煤礦投入建設。超高水充填系統的建設,正是為了解決煤炭開采與地表沉降的矛盾。2019年初,充填系統試運行成功并通過驗收。充填開采實施過程中,安居煤礦成功實現國內最大充填步距,實現了生產效率與充填效果雙贏局面。
安居煤礦作為濟寧能源“110”工法工藝試點單位,攻克“定向切縫預裂爆破”等技術難關,共施工完成沿空留巷560米,多回收煤炭1.015萬噸,縮短掘進時間3.2個月,降低掘進成本269.7萬元,直接創效574.5萬元。先后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三等獎、山東省煤炭科學技術二等獎,為集團公司“110”工法的推廣打造了標桿模板。
科技創新,助推智能化礦井建設
2019年初,安居煤礦力求將“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前沿技術與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動態預測、協同控制、自主學習的新型智能化礦山。將智能化應用于煤礦管理的各個環節,搭建了基于web端的“一礦一圖”智慧礦山管控平臺和基于手機等移動設備端的“云控礦山”管理平臺,實現了“安全、高效、智能”的“管控”一體化模式。
新設備推廣應用方面,國內首個STC系統在安居煤礦洗煤廠成功應用,實現規模化處理煤泥;在全省范圍內率先使用聯排支架,增強了掘進工作面臨時支護的安全性;在C5305工作面回撤過程中,試用了TYA-400液壓支架調移裝置,減少了絞車使用,提高了安全系數……一系列新設備的推廣,極大提升了安全水平,改善了現場勞動環境,提高了生產效率。
安全管理方面,創新提出“兩提升一深化”安全基礎管理模式,實施“毫米行動”、“動靜結合安全管理方法”等創新舉措,現場安全水平和標準化建設持續提升。地面環保管理方面,開展全方位、立體化環保管控體系的構建,打造了新型煤礦環保治理生態模式,確保了企業環保安全,切實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組織管理方面,對機電維修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創新開啟井下“大維修”管理模式,值班共享、采掘互通,確保安全隱患“不過夜”。
科技創新,大力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安居煤礦秉持“高效、和諧、開放、共享”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建輕型高效礦井 筑精神文明高地”為企業愿景,始終把創新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力引領創新、支持創新、鼓勵創新,讓一切有助于創新的要素競相迸發,讓一切有助于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從人才、制度等方面全力支持創新創造工作,讓職工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創新有所得,實現了創新工作的高水平發展。
安居煤礦通過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安康杯”競賽等形式,積極為廣大職工成長成才創造條件;管理、技術崗位競聘上崗,激起了干部職工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強烈愿望;建設“青工創新工作室”、“科技攻關辦公室”,并專門制定《科技攻關辦公室工資分配辦法》,激發專職研發人員的創造熱情……一系列政策加持下,安居煤礦不斷涌現出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工匠,先后獲得“濟寧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濟寧市創新能手”等榮譽稱號。
安居煤礦作為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基礎管理達標選點企業”,設置了科技創新管理機構,下發了《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制定了系統、全面的科技創新發展年度計劃、五年規劃,為安居煤礦科技創新事業的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每年年底,全礦范圍內的小改小革評審表彰工作也成為安居煤礦一項優良傳統,各個崗位涌現出的小改小革成果逐年增加,不僅讓勤于創新的職工獲得了實惠,更形成了崇尚創新、激勵創新的良好氛圍。
文丨劉浩 圖丨郝學鋒 肖淑慧(安居煤礦)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