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從19歲到39歲,從一名普通的維修工到技能大師,是礦井培養了我,我熱愛它如同熱愛我的家庭一樣。”20年的時間,他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對崗位的熱愛,走出了一條光輝大道。
孫強,男,專科學歷,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陽城煤礦通防工區技術員。走出校門,他帶著夢想走進陽城煤礦,成為一名維修工,先后從事探放水,井下電鉗工,防滅火風門維修工、掘進設備維修工等工作。
“有困難找孫強,要是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找他就對了!”走進陽城煤電,提起孫強,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技術能手,是發明達人,也是設備維修的主治醫師。
寶劍鋒從磨礪出
參加工作后,孫強對設備維修工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于知識學歷不高,面對煤礦設備復雜的構造,僅憑從技校學到的那點知識根本無從下手。于是,孫強變成了老師們眼中“甩不掉的跟班”,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他總是要問出個“所以然”。下班后他自費訂購專業教材,從零開始,熟讀苦練,為自己充電賦能,千百次的鉆研,讓他對機電設備的構造、原理、維修、安裝逐漸了如指掌。因為天生熱愛琢磨、愛鉆研,孫強在工作中積累了不少新點子,并動手把想法一一付諸行動,很快就成為創新能手。
“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學習也武裝了我的頭腦,讓我萌生了許多創新的金點子。”多年的刻苦鉆研早已成為習慣,即便走上了管理崗位,他也不改初衷,勇攀技術高峰、勇攻技術難題。
打鐵還需自身硬
以往每次工作面安裝時,盤電纜是十分繁重的工作,需要7—8人配合才能將電纜盤進電纜車,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員工的勞動強度也是極大的考驗。為解決這一難題,孫強結合現場場地條件,自行設計加工制作了一臺智能化盤電纜神器。利用一塊鋼板作為底座,廢舊縱梁槽鋼改造后作為增高架,并焊接幾個加強筋固定,將電纜輸送機固定在增高架上,一段1米長槽鋼通過切割、焊接后加工出弧度作為電纜槽。使用時電纜通過輸送機后方進入電纜槽只需一人手扶操作就可使電纜自動盤入電纜架內,不僅操作起來十分方便,而且省時又省力,深得職工好評。
有一次,井下升井一臺EBZ160型綜掘機,維修員工發現在綜掘機機架與中部運輸機的驅動履帶連接處的高強螺栓扭斷了8條,由于此連接處螺栓由強度高達12.9級的30×75cm的螺栓連接,且螺栓斷裂在螺栓孔內一公分處。使用傳統的螺紋取出器無法將斷螺栓取出。而如果不將該斷螺栓取出就只能購買一套原廠配件,不僅需要數十萬元的材料費用而且購買周期長,無法滿足井下生產需要。
得知情況后,孫強主動請纓,根據多年設備維修經驗及現場勘查總結后制定了專項方案。使用氣割槍對斷螺栓進行加熱處理,然后待螺栓材質軟化后使用高強度鉆頭對螺栓進行鉆眼,而最后憑借超高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操作技巧使用氣割槍在不傷到螺紋的情況下對螺栓進行切割。切割時,氣割槍切割范圍需要精確到3毫米以內。面對這樣的難題,他頂住了壓力,成功將8條高強螺栓在不傷害螺紋的前提下完美取出,受到各級領導一致好評。多年來,他先后參與小改小革100余項,申請技術專利5項,多項發明創造應用到工作現場。
桃李芬芳春滿園
從事機電維修專業多年的孫強深知一樹不能成林,只有將技術傳承下去,才能變成整片森林。他堅持以打造學習型、技術型、創新型、專家型匠才隊伍為目標,積極帶動專業技術人才在小改小革、降本增效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利用創新工作室平臺,引導成員著眼本職崗位提技能,在實戰中學、在實戰中練、在實際中用,培養出一大批技術精英。
在師帶徒培訓上,他一改傳統的“我說你聽”方式,向“互動參與、相互討論”方式轉變,從課堂轉向現場,從重理論轉向理論、操作并重,使講課學習成為技術交流的小講臺、傳遞知識的小課堂、解決問題的諸葛亮會、技術練兵的演武場,實現了由“應知應會”到“必知必會”的根本提升,多位徒弟成為各崗位的技術能手、排頭兵,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機電技術人才支撐。
文/圖丨劉凱(陽城煤電)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