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季度以來,花園煤礦堅持以生產現場為導向,把脈“堵、卡、難”問題脈搏,打通設備提效管理堵點,加快礦井智能化建設,開展科技創新,持續加強設備升級改造,提升現場功效,為礦井決戰決勝四季度夯實安全基礎。
科技賦能護航智慧礦山
建設機電集中控制中心,將通風、壓風、排水、供電、皮帶、主副井、機臺變電所動態環境監測、機電視頻監控等集中控制于一個機臺整合資源,實現崗位減員16人的同時,將機電運輸各大系統信息匯集在一起,解決各個系統溝通協調不統一的問題,每月減少人工成本10萬元。
輕點鼠標進入花園煤礦信息化綜合平臺,該礦各系統實況基礎信息立刻呈現在電腦屏幕上:綜采工作面設備參數、井下現場隱患治理臺賬、通風設施運行環境參數、礦井當日原班生產情況等內容盡收眼底。通過綜合平臺可有效提高機械設備運行效率,降低機械設備能耗,加快機械設備智能化,推進通風機一鍵倒機聯動控制,從而降低職工勞動強度、保障人身安全。在運輸戰線全面推廣使用智能運輸管理系統,實現車皮、材料無紙化申領的同時,全面管理井上下運輸關節和車輛統一調配信息,解決了以往車輛管理調配信息不暢而影響運輸效率的堵點問題。并結合鋰電池單軌吊和氣動單軌吊的配合應用形成采區運輸組網,有效減少了小絞車的使用,保證物料高效運達各個采掘迎頭地點,解決了掘進工作面最后100米運料難題。
裝備升級提效減員效果好
投入資金建成智能矸選TDS系統,實現有效減員9人,每月減少人工成本5.7萬元,年創效益521萬元,成功淘汰動篩車間手選矸石落后工藝,改善職工勞動環境,解決以往矸石進入洗選系統影響煤質卡點難題。在花園煤礦動篩車間,新上馬智能干選設備伴隨著設備轟鳴聲,將摻雜在煤流中的矸石精準分離出來,不但降低了矸石帶煤率,提高了分選效率,而且還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經濟效益立竿見影。
“智能干選機不用水、不用介質,具有分選精度高、處理能力大、投資省、運行成本低、建設周期短、設備臺數少、系統簡單等優點。適用于動篩車間塊煤排矸,完全可以替代現有的跳汰排矸、手選排矸。花園煤礦所開采的煤炭質量優,但井田范圍內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斷層分布較密,上馬智能干選項目后,對煤質管理提效幫助大。”該礦機電礦長袁慶海介紹。
立井信號與煤倉放倉聯動系統改造完成,將主井煤流這一“咽喉”信息進行統一到主井車房,實現井底、上煤倉放倉系統與主井提升機運行聯控預警,成功解決4個機臺信息溝通不暢、煤流提升斷續難題,有效減員信號工4人,每月減少人工成本2.5萬元。副井完成遙控信號改造實現信把合一、遙控罐連門操作,有效減員8人,每月減少人工成本5萬元。井下架空乘人裝置自動化運行,實現減員合并12人,每月減少人工成本7.5萬元。副井提物自動化每班常態化運行,大大減輕絞車司機工作量,改善職工操作環境。工作面采用采區集中供液,通過實現遠程控制集中供液,減少4名崗位工的同時,降低了因工作面推移的泵站設備頻繁托運次數,提高現場安全性。
推廣新設備智慧礦山結碩果
推廣使用聚氨酯托輥、自動調偏架以及永磁變頻技術升級改造主運皮帶,提高設備耐用性、可靠性,同時減輕了現場維修人員的檢修工作量,提高礦井限員條件下煤流設備檢修質量,解決了用最少的時間和人員保障運輸設備安全高效運行的堵點問題。
井下萬米光纖敷設,標準化智能機房建設,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建成,井下集中供液裝備設置在永久集中控制硐室,實現了遠距離供液、泵站集中智能控制、乳化液自動配比等功能,真正做到了“一采區一泵站”;同時重要崗位機臺及皮帶運輸實現無人值守,遠程集中控制,井上下WiFi的布局,加上《關于智能化軟件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工業、辦公網絡設備使用管理規定》等制度保障,將礦井安全、生產、行政管理等各專業數據信息集中展示、集中控制、綜合分析、系統聯動,達到了信息共享和數據融合的目的,為建設安全、高效、智能的現代化礦井打下良好基礎。
文丨盧春雷 圖丨仇文(花園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