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濟寧日報
人物檔案:潘興喜,現任濟寧礦業集團陽城煤礦綜采區副區長兼民兵排長。2000年由一名專業軍士從部隊轉業后被分配到采煤一線。他帶領民兵發揚“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體現先進性”的精神,在千尺礦井下吹響民兵沖鋒號,多次創下單班采煤5000以上、日產原煤過萬噸的紀錄。他帶的民兵班、排從未發生過破皮輕傷事故,連續4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和礦先進班組;他個人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先后被授予陽城煤礦、集團公司、汶上縣和山東省勞動模范,201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從優秀士兵到優秀民兵
“在部隊是優秀士兵,退伍回來是優秀民兵,多年來一直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說起潘興喜,礦武裝部長王利平翹起大拇指:“他為民兵爭了光!”
在部隊曾代理排長,1998年參加長江抗洪搶險,榮立三等功,并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的潘興喜,復員回來后,原想分個事業單位,誰知事與愿違,結果被分到落陵煤礦,成了一名采煤工人。當時落陵煤礦已有30年開采的歷史,資源將近枯竭,廠房設備破舊,再加上亞洲金融危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這給滿懷信心、決心干出一翻事業的潘興喜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井下低矮的巷道,彌漫著嗆人的火藥味。空氣潮濕,工作強度大,且險象環生,與他一起入礦的6名同事看到這惡劣的環境,都相繼離開了煤礦。
對工作的美好憧憬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讓潘興喜大失所望,一連幾天,他下礦時無精打采,下班之后回到宿舍倒頭就睡。老班長看出了潘興喜的心思,便把他叫到家里,邊喝酒邊拉家常。這次談話看似尋常,但卻徹底打消了潘興喜放棄的念頭。10年前的那次談話,潘興喜至今仍記憶猶新。
老班長說:“我這輩子想當兵沒當上,后來有機會招工進礦當了工人,成為一名民兵。民兵也是兵,咱得珍惜這份榮譽,盡到兵的責任。”老班長的話如醍醐灌頂,讓潘興喜茅塞頓開。“我怎能當逃兵呢?我現在是一名煤礦工人,更是民兵隊伍中的一員,別人能行自己為什么不行?”潘興喜下定決心,決不給退伍軍人和民兵丟臉,一定要干出個名堂。
在礦武裝部組織開展的民兵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科技創新等活動中,潘興喜感到,現代煤礦開采機械化及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憑一腔熱情和一股子蠻勁就不能當好一個稱職的煤礦工人,就難以發揮民兵的模范帶頭作用。既然扎根煤海,就要把技術學精,把基本功練扎實,把工作干到位。上班時侯他向工區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請教,現場摸索;下了班就借來圖紙和技術書籍研究,反復琢磨操作要領,利用別人喝酒、打撲克的時間,鉆研施工工藝、機械知識。肯學、能干的他很快成了行家里手,被評為民兵學技術標兵,當年便被提拔為班長。
作為一線指揮員,潘興喜喜歡動腦子技術進行創新。2006年他調入陽城煤礦后,發現采煤機牽引變壓器保險接線是銅質壓線鼻,在煤機劇烈振動時容易震斷,既不安全,頻繁更換也影響生產效率。于是他將銅質線鼻改造為導線線鼻,這小小的一變,每月可多開機10個小時,相當于多增加了一天的產量。如今的潘興喜,綜采技術“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手里握有3個特殊工種崗位證,成了遠近有名的技術大拿。他帶的民兵有1名獲得集團公司技術比武一等獎,4名同志分別獲二、三等獎;12名民兵分別榮獲礦一、二、三等獎。
把軍事化管理融入到生產管理
潘興喜到陽城煤礦以來,共帶出18位班長、5位安全員、2位跟班區長、2位質量驗收員,有的還評為被市、縣及企業里的勞模或標兵,他成了大家公認的基層管理者的 “孵化器”。
部隊紀律嚴、作風正、要求高。走路要挺胸,內務要整潔,坐姿要端正,風紀扣要板正。潘興喜就把部隊“又嚴又細”的那一套軍事化管理融入民兵組織和企業的生產管理之中。
煤炭安全生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工作中,潘興喜抓質量和安全管理,從不含糊。有一次,他在巡查時發現一名工友在回撤機尾關門柱子時沒有執行規定,正要制止時,突然一塊大煤塊從頂板上落下來,潘興喜一把將他推到一邊,避免了一起事故。工友嚇呆了,過了一會兒緊緊地握著潘班長的手說“謝謝你!”。“你沒有執行‘先支后回’的規定,多懸啊!其他礦井曾有在回撤最后一棵關門柱子時因此造成的死亡事故,釀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劇。這樣的事故絕不能重演,井下工作絕對不能憑僥幸,只有按章程操作,把工作做到位,保證了質量才能保證安全。”這位工友深刻地認識到了錯誤,工作起來再也不圖省事、怕麻煩,并經常用這一教訓說服他身邊的工友,成了有名的群眾安監員。由于潘興喜嚴格要求,大膽管理,他帶的班在“三無”班組建成率、文明班組建成率、班組安全評估A級品率、材料降耗等方面一直名列前茅。
戰斷層連續20多天吃住在礦上
“民兵既是生產隊,也是戰斗隊,關鍵時刻要吹沖鋒號。”作為兵頭將尾的潘興喜,在千尺礦井下,他帶著民兵臟活累活爭著干,遇到險重任務朝前沖。
2004年12月,在運河煤礦一個工作面回撤期間,潘興喜當時擔任大班長。由于工作面涌水量大,一些大型設備陷入淤泥中無法拆卸,班里一些人員產生了畏難情緒。“跟我上!”潘興喜大喊一聲,帶頭跳入齊腰深的泥水中,摸鏈子、掛葫蘆。在他模范行動的感召下,民兵緊跟其后,紛紛跳入水中和他一起作業。潘興喜把原來認為無法拆除的前部機頭減速箱、機頭大架等設備全部撤出來,為礦上挽回經濟損失100多萬元。
“有一次,潘興喜的女兒有病發高燒,妻子張桂芝連打了幾次電話催他回家,他都請了假了,最終也沒能回去。”綜采工區區長魯紅軍講,當時新工人多,井下環境復雜,潘興喜擔心安全上問題,猶豫再三,還是留了下來。只要有他在,井下條件再復雜,職工們都安心。他是工友們的“主心骨”!
今年5月,陽城煤礦1307工作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斷層,整個工作面除上下兩端頭幾個支架外,其余150多米的長度全部被斷層斷開。一連20多天,潘興喜帶領“民兵先鋒號”小組吃住在礦上,經過連續奮戰,惡劣的條件終于有了轉機。
潘興喜不顧疲勞,身先士卒,帶領民兵拉網子、上網子、安裝支架,開機提刀推進。隨著機器轟鳴,烏黑的煤塊源源不斷被運出礦井。對此,潘興喜說:“井下帶班生產猶如帶兵打仗,兵貴神速,生產也是如此,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時候,就要抓緊推進。”
潘興喜獲得全國勞模后,在井下,民兵和工友們喜歡稱他 “潘勞模”。 潘興喜卻說,越是勞模,越要在一線把活干好。
(王政 張印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