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解決難題的機電掌門人
——記花園煤礦機電礦長李祥紅
俗話說:“出炭不出炭,關鍵看機電。”2011年,李祥紅來到花園煤礦擔任機電礦長。面對地質條件復雜、新工人多、設備跟不上現場需求等諸多難題,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為了多出煤,出好煤,他帶領技術骨干搞科研,攻難關,為礦井的減員增效、節資降耗、安全生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少花錢 多干事
“少花錢,多干事!”李祥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在花園煤礦,他帶領機電團隊,根據井下條件的變化,設計和改造了一批具有“花園特色”的配件、設備和配套設施。花園礦煤倉頂原來使用的是兩部11KW刮板輸送機,故障率較高、配件損耗和維護量大,重新購置需要近30萬元。他設計了2臺由7.5KW電動滾筒制作的簡易皮帶,替換掉原來的刮板輸送機,兩部簡易皮帶機的造價不足3萬元,大大降低了事故率,減少了資金投入。原來煤倉放煤使用的電動抽板,不易操作,故障率較高,他設計了手動分煤器,只需用手輕輕一轉,就將原煤分不同類型放下,設備簡潔,維護簡單。他設計的35KV 變電所低壓柜掉電指示燈,提高了設備的安全度。花園煤礦的井下地質條件復雜,為了更好地服務生產和安全,他率領技術團隊設計、革新,完成了“一采區皮帶機進行升級擴容”、“井下皮帶張緊裝置”等57個項目。這些革新、改造有的改變了“大馬拉小車”帶來的浪費,有的使維護和操作都更簡便。
濟礦集團總經理張廣宇來花園礦檢查工作時也多次贊揚李祥紅,他說,我們企業的生產現場就要多開展這樣的發明創造,這些小改小革在實際生產中不僅省錢、省力、省時,還帶來方便、提高效率、增加了安全度,為企業的安全生產發揮了切實的作用。
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讓可能變成現實
2013年初,花園礦要施行集產集休制度。這項制度可以優化勞動組合,提高勞動效率,減少企業非生產性支出,但要使整個礦井能做到“人來機器轉,人走設備停”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可能變成現實。他首先在集休制度施行前對機電管理、檢修、設備運行時段等一些列方面進行了改革,采用“集中檢修、狀態檢修”等方法,消除機電影響。每逢集休前,他要根據休息時間長短和設備運行狀況制定檢修方案。集休期間,他帶領機電隊伍進行檢修維護,2013年全年他出勤高達343天。自集產集休制度在花園煤礦實施以來,從未出現一次因機電故障而影響開工的現象。
集產集休制度施行以來,花園礦在沒有增加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告別了一支外委隊伍,又從各個機臺抽調人員建立了兩個掘進工區和一個洗煤廠,設備完好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與2011年相比,煤炭銷售量增長了20%。這不能不說是煤炭行業的一個創舉,一項奇跡。
啟動洗煤廠 盤活閑置資產
2013年初,花園礦閑置兩年之久的洗煤廠終于開始運行了。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時期,開采成本高、品種單一成了制約企業生存的瓶頸。啟動洗煤廠無疑增加產品種類,擴大的市場的好路子。洗選設備閑置兩年多,自然老化,技術隊伍為零等問題都急需解決。好在集產集休制度建立后,各崗位都富余出替班人員,這部分人員充實到洗煤廠后,人員問題解決了。他聯系兄弟單位,安排職工去“取經”,技術隊伍建起來了。剩下的就是解決設備老化和對系統進行改造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親自到機修廠挑選工人,現場指導維修。他對原煤分級篩篩孔進行改裝,沒花幾個錢就提高原煤分級篩的處理能力和分選效果。東濃縮池需要清理,他設計一部簡易皮帶機,號召干部職工學習“落陵精神”,通過人工“攉煤”的方式共清出煤泥400余噸。
為企業“量身定制” 培養專業技術“高手”
李祥紅認為企業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團隊。他首先從穩定機電隊伍抓起。然后又開展了機電技術培訓、技術比武等活動。同時還制定獎罰機制、考核辦法和機電人員星級考評等。他要求機電人員多跑車間,多干活,在現場發現并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很快就克服了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缺陷。有了這份努力,花園礦在集團公司第四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才涌現出了紀學兵、任忠國這樣技術上的佼佼者。
工人說:“李礦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點子多,只要是機電方面的事,不管啥難題,他總有辦法解決。還有一個就是他用的辦法看上去有點‘土’,但是絕對不能小瞧他的土辦法。洗煤廠沒成立之前,他利用舊皮帶機改裝了一個土洗煤裝置,真為礦上創造了不少經濟價值。”
(花園煤礦 柏鷗)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