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網,我被頭條上面刷屏的一條新聞吸引住了,新聞題目是《我用血的教訓告訴你,千萬別讓孩子穿羽絨服坐安全座椅!》。
新聞講述到,女主角在周末送孩子上興趣班的路上,因為車子剛啟動的時候車里面比較冷,就讓孩子穿著羽絨服直接坐在后排的安全座椅上面。當女主角還在為感覺到自我安全意識較強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汽車在正常行駛的過程中,行駛途中突然遭遇一輛電瓶車,女主角一個急剎車險些讓自己撞到了方向盤,而后排的女兒從羽絨服里面“金蟬脫殼”,一頭栽倒在了前排座椅上。萬幸的是,女兒被及時送醫檢查后發現并無大礙,虛驚之后,女主角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明明坐了安全座椅,卻還是不能很好的保護孩子?
后來,經過多方查證才發現,造成意外事件的罪魁禍首是那件羽絨服。道理很簡單,羽絨服是蓬松狀的,里面有很多空氣填充,當發生碰撞時,厚實的衣服在強大的碰撞力量下,被壓縮得急速變形,原來的填充空間瞬間釋放出來,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帶就會突然變松,安全帶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加大,無法再起到約束作用。加上羽絨服光滑的面料特性,以及強烈的慣性,孩子便很容易從羽絨服中滑脫出來并被甩出去。
那位年輕媽媽的疑惑也引起我內心的深思,“為什么明明坐了安全座椅,卻還是不能很好的保護孩子?”
作為一個煤礦人,我在面對安全這個話題時,腦海中放映過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事故現場。我不禁陷入了反思,我們自以為已經擁有的超強的安全意識,真的可靠嗎?
有人反駁道:
我們有一個又一個關于安全的文件、要求、制度、措施,難道還不夠嗎?
我們每年、每月、每旬、每周甚至是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安全會議,無時不刻不在囑咐安全,難道還不夠嗎?
我們有作風硬朗、堅守原則的鋼鐵監察隊伍對工作進行24小時全方位無死角的管控,難道這還不夠嗎?
我們的職工每月都進行專業考試、每旬都進行集中學習、每天都有班前會安全確認,這難道還不夠嗎?
......
可能,這真的還不夠!
今年夏天,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山東黃島沙灘游玩,看著幾米之外的孩子歡快地嬉戲,看著蔚藍的天,看著無邊的海,心情輕松的媽媽打開手機編輯一條朋友圈。這本是很尋常的行為,但是那一天卻永遠地改變了她的生活。當她再次抬起頭的時候,孩子已經消失在視線之內。遍尋不到孩子的媽媽,非常的著急、無助和后悔,她發布《尋人啟事》,以為孩子是被人帶走了。她報警,希望警察能夠幫她找到孩子。然而,她一直都沒想到的是,孩子就在她眼皮底下溺水身亡。
這位可憐的媽媽到最后都不明白,孩子一直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沙灘四周都是游玩的人群和到處可見的急救設施,可為什么悲劇還會上演。
回到煤礦,回到之前拋出的四個反問句,我們絕對認同所有的做法都是可靠有效,的確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么多的方式是否真正落實到位了,否則,再多的措施也只是像那位可憐的媽媽一樣“有人看孩子”,而沒有人“在看著孩子”。
■安居煤礦 李猛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