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一條世界級運河,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供水、運輸、航運功能。作為我國的內河干線之一,京杭大運河正在成為實質意義上的“黃金水道”。如何在當下深挖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獨特優勢?
8月3日至4日,由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中國物流學會指導的京杭運河港航經濟發展論壇將在山東濟寧舉辦,本次論壇將圍繞“強港航物流、促港產融合、盛內河經濟、興運河之都”四大主題展開探討,四個關鍵詞解碼“千年運河”如何再現新活力。
強港航物流,暢運河物流通道
現代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對促進經濟高效循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內河航運是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服務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京杭大運河是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成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6條主軸之一,大運河物流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以及連通國際運輸的又一主動脈,與黃河生態流域和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中國在東中西相連接、南與北相呼應、對內對外相統一的全新戰略大框架。
讓“千年運河”再現經濟新活力,做大做強港航物流產業是關鍵所在。《山東省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形成集約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把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打造成魯西南高效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黃金水道,為全面提升沿河城市競爭力提供強勁動力。
據了解,港航物流分論壇聚焦大運河沿線的港航合作,圍繞運河集疏運體系建設、運河集裝箱運輸體系建設、多式聯運、港航物流市場主體建設等內容展開研討。
促港產融合,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港”是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基石,“產”是港口和城市發展的支撐,而“城”則是港口和產業發展的依托。
發展港航經濟,港產融合是重要突破口。港口可以提供原材料和產品物流等服務,促進臨港產業發展,繼而帶動以港航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臨港產業的發展,又給城市的支撐服務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比如,需要為生產者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配套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這些功能的完善增加了港口城市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吸引力,反過來推動產業集聚、拓展港口功能,從而形成港產城三者的良性循環與發展合力。
山東2021年制定出臺的《港產城融合發展規劃》提出,著力打造以港口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保障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新生態。打造大運河港產城融合示范帶,深入挖掘京杭大運河航運、文旅資源,以運河帶動全省內河港口提質升級和開發建設;構建涉港特色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臨港和沿河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融合共生的內河產業帶;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專項債券,做大做強港航企業,提升城市服務能級,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支撐。
依托港口功能,濟寧積極布局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貿易及信息服務等產業,打造運河物流特色核心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構筑運河物流產業帶,培育“前港后廠”和“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吸引港航航運及上下游企業參與開發,聚力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港產融合專題分論壇 ”主要圍繞運河港口貿易、物流和產業等資源聚集運營,商流、物流、信息流等資源融合發展模式、運河沿線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運河產業合作共贏之路等主題展開。
盛運河經濟,筑大運河經濟帶
京杭大運河縱貫京、津、冀、魯、蘇、浙6個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大力發展運河經濟,對沿線城鎮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特色小鎮建設、貧困地區有效扶貧等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土地價值提升、工農業經濟發展、物流產業繁榮等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港港聯動、港產融合、以港促城,通過對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的價值和功能進行重新認識和再定位,重塑“大運河經濟帶”,對發展運河經濟意義重大。依托內河運輸功能,以沿河碼頭、港口等基礎設施為節點,沿河重點城鎮為核心,結合城鎮化布局,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融合發展平臺,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以航運物流業為基礎,臨港工業、輕工業、農業、倉儲業為主體的線性產業帶,同時著力發展商貿、旅游、文化、休閑等高端服務業,打造運輸便捷、工農商貿發達、城鎮密集、旅游興旺的綜合性新興產業經濟帶,對當下我國經濟轉型意義重大。
目前,濟寧航運能力在運河沿線12個港口城市中居第1位,是國家確定的京杭運河6個重點建設港口之一。當前,濟寧市以“建設大港口、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的發展主線逐漸清晰,“以港育產、以產興城、港產融合”的局面正逐漸形成,濟寧也必將成為交通強國建設先行者、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內河經濟分論壇”主要圍繞“濟寧內河經濟發展優勢和前景;內河經濟轉型發展模式;內河航運賦能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河水運的市場運行體系、以港育產、以產興城的濟寧路徑”等主題展開。
興運河之都,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濟寧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是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物流樞紐,素有“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美譽。
近年來,濟寧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充分發揮“黃金水道”獨特優勢,持續推進航道擴能、港口做強和多式聯運體系建設,實現了內河航運跨越發展。濟寧港是全國36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擁有4個公鐵水多式聯運樞紐港;規劃航道里程1100公里,占全省80%,建成全省內河第一條二級航道,千噸級輪船、萬噸級船隊實現通江達海;集裝箱航線通達南京、重慶等50多個港口,物貿覆蓋12個省市區、100多個城市。
202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內河航運”總體部署,濟寧將現代港航物流發展上升為全市三大突破戰略之一,高水準編制《濟寧港產融合發展規劃》,高規格組建指揮部強力推進。去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5844萬噸、增長27%,占全省內河的70%,穩居全省第5位、內河港口首位,梁山港成功入選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今年1-6月份,濟寧港貨物吞吐量3455.7萬噸,同比增長22%,穩居全省內河港口首位,首次超過東營港,躍居全省港第4位,較2022年提長1個位次,集裝箱吞吐量9.08萬標箱,同比增長290.2%。
山東省出臺的支持內河航運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濟寧內河航運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濟寧市將重點在“航道升級、港口擴能、多式聯運、港產融合、品牌打造”五個方面持續發力,牢牢把握戰略機遇,發揮運河獨特優勢,持續推動內河航運突破發展,努力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接長三角、黃淮海經濟區和京津冀三大經濟板塊,“強港航物流”,有利于構建國內運輸新通道、優化運輸結構、降低碳排放,“促港產融合”,有利于提升港口服務能級、優化臨港產業結構、增強城市服務功能,“盛運河經濟”,有利于長三角、黃淮海經濟區、京津冀三大區域的經濟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產業有序轉移和優化升級,再現濟寧“運河之都”輝煌盛景,成為中國最強大的發展新動力和新引擎。
文丨馬輝 圖丨劉哲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